觀音菩薩以木為胎,採用寄木造表現手法,周身貼金箔、加 金粉繪製成,金光閃爍。尊像高螺髻,頭戴花蔓寶冠,五官 端正圓潤,面相飽滿,長耳垂肩,寬額彎眉,雙目低垂,似 俯視眾生,表情寧靜內省,法相莊嚴。雙肩披天衣,斜披帛 帶,袒露前胸,頸佩華麗瓔珞,下著長裙,衣褶以大波浪和 小波浪交錯的「翻波式」褶皺流暢自然,寫實而富於變化。 左手持淨水瓶(已佚),右手於胸前作說法印(拈蓮已佚), 雙跏趺端坐雙層仰蓮座,下承六方高束腰須彌座。整體刻劃 細膩入微,質感逼真,尤以衣褶起伏自如,技法嫻熟有度。 京都府泉湧寺庋藏南宋〈木造觀世音坐像〉(楊貴妃觀音) (圖一),可作本尊像摹古之範本式樣。雖本尊像寶冠及瓔珞 已佚,依然可見繁縟華麗面貌。
自平安時代(794 - 1192 年)後期,末法之世追求極樂淨 土,祈願阿彌陀的救濟,貴族開始建寺造佛。由於大木難 得,加之以小木節省時間,效率增高,木心不易腐壞等原 因,故盛行「寄木造」之方法造佛像。在室町時代亦有僧人 陸續到中國學習禪宗,同時帶入宋代的佛教藝術風格。如京 都府泉湧寺所供奉〈楊貴妃觀音〉(圖一),實則是日本僧人 湛海自普陀山請來的南宋〈木造觀世音坐像〉,根據觀音像 女性容貌與華麗寶冠,附會為依楊貴妃容貌所做的觀音像, 由此可見日本在接受中國佛教造像時,容易因情境轉換而造 成認知變化,進而開創觀音造像新風格。
至江戶幕府時代,佛教被列入封建制度的體系,佛造像在一 定的規範下,亦延續上個時代發展。本尊像遵循古法,玉眼 以水晶研磨弧狀薄片,內繪瞳孔,再以紙張貼付,表現眼白 部分,作工精湛細膩,面再貼金箔,寶冠及瓔珞以銅採用錘 鍱、焊接、鏨刻、花絲等工藝,反映當時卓越的工藝水準。
文獻參考
圖一 南宋〈木造觀世音坐像〉(楊貴妃觀音),京都府泉湧寺藏,摘錄自大阪市立美術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