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銅鑄漆金,金彩部分已落,仍顯金光生輝。尊像面容飽滿,雙眉 舒展,目光微垂,鼻樑尖挺,唇角含笑,嘴邊蓄有捲鬍。頭戴葉形 冠,中有化佛。髮絲細密舒整,大耳垂肩,兩縷髮辮順勢垂至手臂。 上身袒露,胸前佩掛層層瓔珞,肩披華美帛帶,手戴釧環。腰繫綁 帶,下著寬褲,沿邊鏨刻精美花紋。右腿屈起,左腿自然垂放,呈自 在坐姿於三角形底座上,座下三足呈雲形,雲尾飄逸秀美。
觀音菩薩,據《悲華經》所載,其本為轉輪王之長子,名不煦, 有弟名為尼摩。父子三人跟隨釋迦牟尼修行,釋迦牟尼替他們分 別易名,轉輪王改稱為「阿彌陀佛」,長子不煦改稱「觀世音菩 薩」,幼子改稱「大勢至菩薩」。隋、唐前,印度佛教初傳入中 國時,觀音為有鬍子的男子形象,之後其造型漸漸轉變,約到宋 代已完全成為具中國女性豐姿和氣質之樣貌。
細觀本尊觀音,佛容慈祥溫婉,蓄捲曲鬍鬚,既富陽剛特徵卻又 不失陰柔秀氣。法國國家圖書館庋藏,出自敦煌,晚唐或五代十 世紀〈觀音菩薩頭像白描草稿〉(局部)(圖一),其面相與本 尊像相似,同蓄鬍鬚,眉若彎月,雙唇豐厚,頂有化佛,其形象 可為本尊像之參考。然本尊像取精銅鑄造,佛容靜謐莊嚴,俊朗 傳神,身形比例恰當,姿態鮮活,顯露超凡鑄造工藝,為少見之 銅鑄男相觀音之佳作。
圖一 晚唐或五代十世紀〈觀音菩薩頭像白描草稿〉(局部),法國國家圖書館庋藏
出處:摘錄自法國國家圖書館網站
觀音菩薩,據《悲華經》所載,其本為轉輪王之長子,名不煦, 有弟名為尼摩。父子三人跟隨釋迦牟尼修行,釋迦牟尼替他們分 別易名,轉輪王改稱為「阿彌陀佛」,長子不煦改稱「觀世音菩 薩」,幼子改稱「大勢至菩薩」。隋、唐前,印度佛教初傳入中 國時,觀音為有鬍子的男子形象,之後其造型漸漸轉變,約到宋 代已完全成為具中國女性豐姿和氣質之樣貌。
細觀本尊觀音,佛容慈祥溫婉,蓄捲曲鬍鬚,既富陽剛特徵卻又 不失陰柔秀氣。法國國家圖書館庋藏,出自敦煌,晚唐或五代十 世紀〈觀音菩薩頭像白描草稿〉(局部)(圖一),其面相與本 尊像相似,同蓄鬍鬚,眉若彎月,雙唇豐厚,頂有化佛,其形象 可為本尊像之參考。然本尊像取精銅鑄造,佛容靜謐莊嚴,俊朗 傳神,身形比例恰當,姿態鮮活,顯露超凡鑄造工藝,為少見之 銅鑄男相觀音之佳作。
圖一 晚唐或五代十世紀〈觀音菩薩頭像白描草稿〉(局部),法國國家圖書館庋藏
出處:摘錄自法國國家圖書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