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像瓷塑製成,胎體細膩,堅致厚重,運用浮雕、堆雕、貼塑、堆紋等多種工 藝,並輔以刻紋、劃紋等技法。通體施白釉,釉呈失透狀,色白微泛青,潤澤柔和。 尊相面龐豐潤,額間白毫,雙目細長,眼瞼低垂,鼻高挺,唇微抿,容貌秀美,大耳 肥厚,予人親切、慈祥之感。頭戴花蔓高冠,花蔓冠完全遮蓋髮髻,冠中安化佛,髮 髻高隆,形似塔狀、又似葫蘆,頂嚴飾物如壺蓋,後髮下半部分梳出一縷燕尾狀垂髾 (註一)。耳側繒帶垂落,身著袈裟,內襯交領天衣,下著長裙繫結帶,袈裟及腰帶飾 連珠式卷草花卉,天衣及長裙亦垂掛網狀連珠式瓔珞,衣紋皺褶自然規律,裝飾繁縟 華貴。面部及手部肌膚光潔,右手施說法印,左手下垂自然彎曲於膝前,掌心向內結 降魔觸地印,全跏趺端坐,姿態端莊大方。
本尊像體現元代景德鎮高超瓷塑水平,相似之例可參見 1951 年 Edgar Bromberger 捐贈,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庋藏元〈景德 鎮青白瓷菩薩坐像〉(圖一),及 1955 年北京西城區元大都遺址 出土,北京首都博物館庋藏元〈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 坐像〉(圖二),造像技法及尺寸,皆與本尊相極為類似,可作 為比對參考。三者造像風格皆明顯受藏傳佛教藝術影響,製作 時先為觀音整體塑型,將髮冠、衣服紋飾、瓔珞等以貼花方式 完成後再施釉,技法圓渾流暢,強烈凸出觀音面部的安詳神態 和服飾之華麗柔美,工藝無與倫比。
圖一 元〈景德鎮青白瓷菩薩坐像〉,H50.8cm,1951 年 Edgar Bromberger 捐贈,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庋藏
出處:《東洋陶瓷大觀 12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日本講談社出版,1974 - 1978 年,圖版 26
圖二 元〈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坐像〉,H67cm,1955 年北京西城區元大都遺址出土,北京首都博物館庋藏
出處:摘錄自北京首都博物館網站
圖三 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觀音坐像〉,H25.4cm,1978 年江蘇省常州市人民政府工地宋井出土,常州市博物館庋藏
出處:《中國陶瓷全集 8 宋(下)》,錦繡出版社,2001 年,頁 218,圖版 201
元太祖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立國漠北,建立橫跨歐亞的蒙古帝 國,之後滅西夏、金國。中統元年(1260 年),元世祖忽必烈 稱帝,建立元朝(1271-1368年),之後滅南宋,定都大都(今 北京),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王朝。蒙古族入主中原後,極 力推崇伊斯蘭教與藏傳佛教,對待中原佛、道等各教派,採取 相容並蓄政策。因此,元代各宗教、各民族文化相互衝擊、融 合,佛造像藝術風格亦呈現漢式與梵式並存混融、互有影響的 多元文化奇觀。如〈造像量度經引〉記載:「蓋自漢以來。凡欲 造佛像者。皆取西來像為模。工行家。祖述相傳。此所謂漢式 者也(或以謂唐式)。其所謂梵式者。元世祖混一海宇之初。儞 波羅(今尼泊爾)國匠人阿尼哥。善為西域梵像。從帝師巴思 八來⋯因特設梵像提舉司。專董繪畫佛像。及土木刻削之工。 故其藝絕於古今。遂稱為梵像。此則所謂梵式者也。」佛教造 像材質多樣,發展更加豐富多彩,不僅有石刻、木刻、金屬, 瓷塑造像表現力更加細膩精彩,傳神動人。
景德鎮原名昌南鎮,據《江西通志》記載:「宋景德中,置鎮, 始遣官制瓷貢京師,應官府之需,命陶工書建年景德於器。」 到南宋時期,景德鎮窯吸收北方窯口技術及釉料配比,逐步開 始形成自身陶藝特色。元代,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專為 皇室燒製瓷器,促使景德鎮製瓷技術迅速發展,燒製出蜚聲中 外之青花、釉裏紅、樞府瓷(卵白釉)及各色釉等精品。由於 元代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吉,為迎合皇室審美趨向,景德鎮創 新製瓷工藝,完成一種失透狀白釉,色調微偏青,恰似鵝蛋 青,故稱「卵白釉」,因軍事機關樞密院定燒之卵白釉瓷器,印 有「樞府」二字款,亦稱「樞府瓷」。
瓷塑是傳統雕塑藝術的重要門類,景德鎮窯人物雕塑在歷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青白瓷系 列之宗教造像最為人所稱道。宋元時期,尤以世俗化特徵之造型改變最為突出。如 1951 年 Edgar Bromberger 捐贈,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庋藏,元〈景德鎮青白瓷菩薩坐像〉(圖一)、1978 年江 蘇省常州市人民政府工地宋井出土,常州市博物館庋藏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觀音坐像〉(圖三)、 卡蒙多遺贈,法國居美美術館庋藏元〈景德鎮青白瓷觀音〉(圖四)及本尊元〈景德鎮窯青白釉觀 音菩薩坐像〉,皆以世俗化人物為藍本,觀音像兼具宗教神聖性與人間世俗性,為充分反映宋元時 期宗教造像典型之代表作。
然此類〈青白釉觀音坐像〉,在南宋時期與元代之製作略有差異。列舉常州市博物館藏品南宋〈景 德鎮窯青白釉觀音坐像〉(圖三),與本尊像相比,南宋時期觀音鳳眼細小,薄唇小嘴,花蔓冠及胸 前瓔珞裝飾較簡化,外披通肩大衣。而本尊元代瓷塑觀音,丹鳳眼,嘴唇豐滿,容貌端莊大方,頭 戴花蔓冠、胸前瓔珞,及身著交領下垂式袈裟,採用伊斯蘭風的「納石失」(註二)織金錦,裝飾 繁縟,結合中原傳統與域外風格,尤顯精緻華麗,呈現充滿智慧及慈悲之神態。
元代是藏傳佛教向中原傳播的重要時期,亦使佛造像藝術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本尊像細部作 工繁複精緻,花冠高聳,華美富麗,體現漢、藏藝術的交流與融合風格。拍場相似之例可參見拍 賣於香港佳士得 2011 年 6 月 1 日,編號 3726,南宋〈青白釉觀音菩薩坐像〉(圖五),與本品皆 為出自景德鎮窯之瓷塑作品,於細部手塑加工,再貼塑其他裝飾,其高度僅 29.2 公分,便以港幣 2530 萬元成交;另件拍賣於蘇富比 1987 年 11 月 24 日,編號 16,元〈影青觀音坐像〉(圖六), 高度為 67 公分,與本品尺寸相當,於當年即以港幣 330 萬元高價成交。然與之相比,本品體量碩 大,氣勢非凡,更顯彌足珍貴。
圖四 元〈景德鎮青白瓷觀音〉,H56cm,卡蒙多遺贈,法國居美美術館庋藏
出處:《如雪 ‧ 如冰 ‧ 如影-法國居美美術館收藏中國陶瓷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 年,頁 138-139,圖版 130
拍場類似作品
圖五 南宋〈青白釉觀音菩薩坐像〉,H29.2cm,拍賣於香港佳士得 2011 年 6 月 1 日,編號 3726,成交價 HKD 25,300,000
圖六 元〈影青觀音坐像〉,H67cm,拍賣於蘇富比 1987 年 11 月 24 日,編號 16,成交價 HKD 3,300,000
在中國,對觀世音菩薩的崇拜最早於公元前一世紀隨著佛教的傳入而開始,並於七世紀中葉傳入 朝鮮半島和日本。日本諸多寺院主供觀音菩薩,如東京淺草寺、京都金閣寺、宮城瑞巖寺等,觀 音信仰遍布日本列島。而 1915 年,虔誠佛教徒久手堅憲二先生,捐獻京都西本願寺善款以建中 學,寺方為表謝意,便將庋藏之〈磁觀音〉等作為回贈,可見日本對觀音信仰的崇信。久手堅憲 二先生更於永藏商事株式會社創立十周年之際,精選本尊元〈景德鎮窯青白釉觀音菩薩坐像〉為 重要藏品,並特製漆盒編列永藏珍品,再再顯露日本對於觀音菩薩之尊崇。細觀之,本尊像整體 堆塑精細,技法洗練,線條自然流暢,細白胎質恰如肌膚之質,釉色亮澤,襯托出衣衫絲滑輕柔 感,與雍容華貴裝飾搭配,充滿迷人藝術魅力。
註一:漢代枚乘〈文選.七發〉辭賦,有濃厚的黃老道家色彩。「垂髾」為燕尾形的髮髻。引〈七發〉:「雜裾垂髾,目 窕心與。」劉良注:「髾,髻也。」 註二:「納失石」為波斯語,意為「金線」。袍服以菱格聯珠寶相花紋織金錦為面,右衽交領。腰間打細褶,橫向縫線以 固定之。
本尊像體現元代景德鎮高超瓷塑水平,相似之例可參見 1951 年 Edgar Bromberger 捐贈,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庋藏元〈景德 鎮青白瓷菩薩坐像〉(圖一),及 1955 年北京西城區元大都遺址 出土,北京首都博物館庋藏元〈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 坐像〉(圖二),造像技法及尺寸,皆與本尊相極為類似,可作 為比對參考。三者造像風格皆明顯受藏傳佛教藝術影響,製作 時先為觀音整體塑型,將髮冠、衣服紋飾、瓔珞等以貼花方式 完成後再施釉,技法圓渾流暢,強烈凸出觀音面部的安詳神態 和服飾之華麗柔美,工藝無與倫比。
圖一 元〈景德鎮青白瓷菩薩坐像〉,H50.8cm,1951 年 Edgar Bromberger 捐贈,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庋藏
出處:《東洋陶瓷大觀 12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日本講談社出版,1974 - 1978 年,圖版 26
圖二 元〈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坐像〉,H67cm,1955 年北京西城區元大都遺址出土,北京首都博物館庋藏
出處:摘錄自北京首都博物館網站
圖三 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觀音坐像〉,H25.4cm,1978 年江蘇省常州市人民政府工地宋井出土,常州市博物館庋藏
出處:《中國陶瓷全集 8 宋(下)》,錦繡出版社,2001 年,頁 218,圖版 201
元太祖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立國漠北,建立橫跨歐亞的蒙古帝 國,之後滅西夏、金國。中統元年(1260 年),元世祖忽必烈 稱帝,建立元朝(1271-1368年),之後滅南宋,定都大都(今 北京),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王朝。蒙古族入主中原後,極 力推崇伊斯蘭教與藏傳佛教,對待中原佛、道等各教派,採取 相容並蓄政策。因此,元代各宗教、各民族文化相互衝擊、融 合,佛造像藝術風格亦呈現漢式與梵式並存混融、互有影響的 多元文化奇觀。如〈造像量度經引〉記載:「蓋自漢以來。凡欲 造佛像者。皆取西來像為模。工行家。祖述相傳。此所謂漢式 者也(或以謂唐式)。其所謂梵式者。元世祖混一海宇之初。儞 波羅(今尼泊爾)國匠人阿尼哥。善為西域梵像。從帝師巴思 八來⋯因特設梵像提舉司。專董繪畫佛像。及土木刻削之工。 故其藝絕於古今。遂稱為梵像。此則所謂梵式者也。」佛教造 像材質多樣,發展更加豐富多彩,不僅有石刻、木刻、金屬, 瓷塑造像表現力更加細膩精彩,傳神動人。
景德鎮原名昌南鎮,據《江西通志》記載:「宋景德中,置鎮, 始遣官制瓷貢京師,應官府之需,命陶工書建年景德於器。」 到南宋時期,景德鎮窯吸收北方窯口技術及釉料配比,逐步開 始形成自身陶藝特色。元代,在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專為 皇室燒製瓷器,促使景德鎮製瓷技術迅速發展,燒製出蜚聲中 外之青花、釉裏紅、樞府瓷(卵白釉)及各色釉等精品。由於 元代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吉,為迎合皇室審美趨向,景德鎮創 新製瓷工藝,完成一種失透狀白釉,色調微偏青,恰似鵝蛋 青,故稱「卵白釉」,因軍事機關樞密院定燒之卵白釉瓷器,印 有「樞府」二字款,亦稱「樞府瓷」。
瓷塑是傳統雕塑藝術的重要門類,景德鎮窯人物雕塑在歷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青白瓷系 列之宗教造像最為人所稱道。宋元時期,尤以世俗化特徵之造型改變最為突出。如 1951 年 Edgar Bromberger 捐贈,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庋藏,元〈景德鎮青白瓷菩薩坐像〉(圖一)、1978 年江 蘇省常州市人民政府工地宋井出土,常州市博物館庋藏南宋〈景德鎮窯青白釉觀音坐像〉(圖三)、 卡蒙多遺贈,法國居美美術館庋藏元〈景德鎮青白瓷觀音〉(圖四)及本尊元〈景德鎮窯青白釉觀 音菩薩坐像〉,皆以世俗化人物為藍本,觀音像兼具宗教神聖性與人間世俗性,為充分反映宋元時 期宗教造像典型之代表作。
然此類〈青白釉觀音坐像〉,在南宋時期與元代之製作略有差異。列舉常州市博物館藏品南宋〈景 德鎮窯青白釉觀音坐像〉(圖三),與本尊像相比,南宋時期觀音鳳眼細小,薄唇小嘴,花蔓冠及胸 前瓔珞裝飾較簡化,外披通肩大衣。而本尊元代瓷塑觀音,丹鳳眼,嘴唇豐滿,容貌端莊大方,頭 戴花蔓冠、胸前瓔珞,及身著交領下垂式袈裟,採用伊斯蘭風的「納石失」(註二)織金錦,裝飾 繁縟,結合中原傳統與域外風格,尤顯精緻華麗,呈現充滿智慧及慈悲之神態。
元代是藏傳佛教向中原傳播的重要時期,亦使佛造像藝術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本尊像細部作 工繁複精緻,花冠高聳,華美富麗,體現漢、藏藝術的交流與融合風格。拍場相似之例可參見拍 賣於香港佳士得 2011 年 6 月 1 日,編號 3726,南宋〈青白釉觀音菩薩坐像〉(圖五),與本品皆 為出自景德鎮窯之瓷塑作品,於細部手塑加工,再貼塑其他裝飾,其高度僅 29.2 公分,便以港幣 2530 萬元成交;另件拍賣於蘇富比 1987 年 11 月 24 日,編號 16,元〈影青觀音坐像〉(圖六), 高度為 67 公分,與本品尺寸相當,於當年即以港幣 330 萬元高價成交。然與之相比,本品體量碩 大,氣勢非凡,更顯彌足珍貴。
圖四 元〈景德鎮青白瓷觀音〉,H56cm,卡蒙多遺贈,法國居美美術館庋藏
出處:《如雪 ‧ 如冰 ‧ 如影-法國居美美術館收藏中國陶瓷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 年,頁 138-139,圖版 130
拍場類似作品
圖五 南宋〈青白釉觀音菩薩坐像〉,H29.2cm,拍賣於香港佳士得 2011 年 6 月 1 日,編號 3726,成交價 HKD 25,300,000
圖六 元〈影青觀音坐像〉,H67cm,拍賣於蘇富比 1987 年 11 月 24 日,編號 16,成交價 HKD 3,300,000
在中國,對觀世音菩薩的崇拜最早於公元前一世紀隨著佛教的傳入而開始,並於七世紀中葉傳入 朝鮮半島和日本。日本諸多寺院主供觀音菩薩,如東京淺草寺、京都金閣寺、宮城瑞巖寺等,觀 音信仰遍布日本列島。而 1915 年,虔誠佛教徒久手堅憲二先生,捐獻京都西本願寺善款以建中 學,寺方為表謝意,便將庋藏之〈磁觀音〉等作為回贈,可見日本對觀音信仰的崇信。久手堅憲 二先生更於永藏商事株式會社創立十周年之際,精選本尊元〈景德鎮窯青白釉觀音菩薩坐像〉為 重要藏品,並特製漆盒編列永藏珍品,再再顯露日本對於觀音菩薩之尊崇。細觀之,本尊像整體 堆塑精細,技法洗練,線條自然流暢,細白胎質恰如肌膚之質,釉色亮澤,襯托出衣衫絲滑輕柔 感,與雍容華貴裝飾搭配,充滿迷人藝術魅力。
註一:漢代枚乘〈文選.七發〉辭賦,有濃厚的黃老道家色彩。「垂髾」為燕尾形的髮髻。引〈七發〉:「雜裾垂髾,目 窕心與。」劉良注:「髾,髻也。」 註二:「納失石」為波斯語,意為「金線」。袍服以菱格聯珠寶相花紋織金錦為面,右衽交領。腰間打細褶,橫向縫線以 固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