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敞口,深弧腹,圈足。內壁施白釉,溫潤潔白,膩若瓊脂,外壁施珊瑚紅釉為地,色澤豔麗,勻淨濃妍,以各色彩料繪就牡丹、秋葵、菊花、蘭花、虞美人、秋海棠、山茶、芍藥、梔子花等九種秋天盛開花卉,構成九秋圖。匠人以墨彩勾勒, 覆以各式彩料,斑斕絢麗,妍美嫵媚的花卉在秋日華光下一展無遺。藉彩料之濃淡變化,表現花葉的陰陽向背,部分花瓣、花蕊細部以白料點飾出斑駁光點,增添立體感。器底青花「大清乾隆年製」三行六字篆書款,筆道硬朗,端莊周正。
古人以農曆七、八、九三個月為秋季,計九十天,故秋季有「九秋」之別稱。三國曹植《七啟》:「九秋之夕,為歡未央。」而後「九秋」也漸為盛開於秋季的各色花卉之代稱,如唐代陸暢《催妝五首》:「聞到禁中時節異,九秋香滿鏡台前」。明代以後多選九種秋季應時花卉,以寓意九秋同慶,共賀豐收。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庋藏清 錢維城〈九秋圖卷〉(圖一),以工筆重彩繪九種花卉,且有乾隆題詩,並鈐多枚清內府鑑藏章,顯見清高宗對此圖的珍視。
文獻參考
圖一 清 錢維城〈九秋圖卷〉,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庋藏,摘錄自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網站
「九秋圖」紋樣運用於瓷器,似始於明代成化青花器。至清代,琺瑯彩珊瑚紅地九秋同慶碗為康熙朝琺瑯彩著名之例,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康熙〈磁胎畫琺瑯彩五色西番花紅地茶碗一對〉(圖二),之後雍、乾、嘉三朝均沿襲燒造,是清宮御瓷之經典名品。珊瑚紅是以鐵為著色劑的低溫紅釉,因其呈色紅中閃黃,與珊瑚顏色相似,故名。其以吹釉法施彩,施釉薄而細勻,色調沈著含蓄,光潤豔美。本品胎體輕薄,造形優雅,配色和諧,煥發彩瓷魅力,且琺瑯彩為清宮廷御用,多為海內外重要博物館典藏,存世稀罕,彰示品級之不凡。
圖二 清康熙〈磁胎畫琺瑯彩五色西番花紅地茶碗一對〉,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收錄於《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5 年,頁 122-123,圖版 I-44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三 清乾隆〈御製珊瑚紅地琺瑯彩九秋圖碗〉,拍賣於北京華藝 2022 年 7 月 29 日編號 598,成交價 RMB 1,667,500
古人以農曆七、八、九三個月為秋季,計九十天,故秋季有「九秋」之別稱。三國曹植《七啟》:「九秋之夕,為歡未央。」而後「九秋」也漸為盛開於秋季的各色花卉之代稱,如唐代陸暢《催妝五首》:「聞到禁中時節異,九秋香滿鏡台前」。明代以後多選九種秋季應時花卉,以寓意九秋同慶,共賀豐收。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庋藏清 錢維城〈九秋圖卷〉(圖一),以工筆重彩繪九種花卉,且有乾隆題詩,並鈐多枚清內府鑑藏章,顯見清高宗對此圖的珍視。
文獻參考
圖一 清 錢維城〈九秋圖卷〉,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庋藏,摘錄自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網站
「九秋圖」紋樣運用於瓷器,似始於明代成化青花器。至清代,琺瑯彩珊瑚紅地九秋同慶碗為康熙朝琺瑯彩著名之例,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康熙〈磁胎畫琺瑯彩五色西番花紅地茶碗一對〉(圖二),之後雍、乾、嘉三朝均沿襲燒造,是清宮御瓷之經典名品。珊瑚紅是以鐵為著色劑的低溫紅釉,因其呈色紅中閃黃,與珊瑚顏色相似,故名。其以吹釉法施彩,施釉薄而細勻,色調沈著含蓄,光潤豔美。本品胎體輕薄,造形優雅,配色和諧,煥發彩瓷魅力,且琺瑯彩為清宮廷御用,多為海內外重要博物館典藏,存世稀罕,彰示品級之不凡。
圖二 清康熙〈磁胎畫琺瑯彩五色西番花紅地茶碗一對〉,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收錄於《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5 年,頁 122-123,圖版 I-44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三 清乾隆〈御製珊瑚紅地琺瑯彩九秋圖碗〉,拍賣於北京華藝 2022 年 7 月 29 日編號 598,成交價 RMB 1,66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