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一對,為銅鑄鎏金製成,胎體厚重,金色光豔。尊像胡貌梵相,禿頭髹髮,高鼻深目,粗眉緊蹙,慧眼圓睜,虯髯濃密捲曲,神態堅毅威嚴。上身袒露,肩披僧巾,下身著短裙,腰間繫結帶,衣紋轉折流暢,邊緣飾纏枝花紋。披帛自肩繞雙臂而下,飄垂於身體兩側,呈跪姿,左右相向,一手高舉鞋,一手握護摩器,全神貫注,神情靜肅。
印度是著名的文明古國,也是佛教發源地。唐初統稱為天竺,後來玄奘西域取經, 根據讀音才正名為印度。羅漢的觀念雖源於印度,其獨特羅漢文化及羅漢造像的發展,是在唐代受到禪宗文化及世俗審美的雙重影響開始流行。擅畫羅漢畫的首推唐末高僧貫休,據《益州名畫錄》記載:「善草書圖畫,時人比諸懷素。師閻立本, 畫羅漢十六幀,龐眉大目者,朵頤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像,曲盡其態。或問之,云:『休自夢中所睹爾。』」此種描述亦成為中國佛教雕塑的重要表現。清朝帝王,尤其乾隆皇帝篤信佛教,在紫禁城內進行大量佛事活動,建造佛堂、鑄造佛像、祭法器、誦經祀典等,且對十六羅漢圖像十分篤愛,多次提贊,形成上行下效之風潮。本對羅漢造形渾樸古拙,臉部五官立體感十足,體態豐滿健壯,周身裝飾簡潔考究,實為清代羅漢造像之佳作。
印度是著名的文明古國,也是佛教發源地。唐初統稱為天竺,後來玄奘西域取經, 根據讀音才正名為印度。羅漢的觀念雖源於印度,其獨特羅漢文化及羅漢造像的發展,是在唐代受到禪宗文化及世俗審美的雙重影響開始流行。擅畫羅漢畫的首推唐末高僧貫休,據《益州名畫錄》記載:「善草書圖畫,時人比諸懷素。師閻立本, 畫羅漢十六幀,龐眉大目者,朵頤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像,曲盡其態。或問之,云:『休自夢中所睹爾。』」此種描述亦成為中國佛教雕塑的重要表現。清朝帝王,尤其乾隆皇帝篤信佛教,在紫禁城內進行大量佛事活動,建造佛堂、鑄造佛像、祭法器、誦經祀典等,且對十六羅漢圖像十分篤愛,多次提贊,形成上行下效之風潮。本對羅漢造形渾樸古拙,臉部五官立體感十足,體態豐滿健壯,周身裝飾簡潔考究,實為清代羅漢造像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