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質,色澤溫雅,綿密含蓄。以蓋、瓶身子母合唇組成。整器以壓地隱起 高、淺浮雕及鏤空等技法雕琢仿古形制。蓋作四坡長方貌,面飾如意紋,平 頂,方鈕飾菊花紋。瓶內膛掏空,身方圓口,束頸溜肩,扁圓腹,腹下漸收, 下承外撇高圈足,底部中央鐫有「乾隆年製」四字隸書款。頸地光素,前後兩 面均飾獸首銜環,兩側飾獸首活環耳。腹壁隱起四道寬弦紋,主題紋飾以回紋 為地,浮雕形象獰奇獸面紋,上、下飾圓形渦紋組,第二道以連續式波曲飾變 形獸面紋,加強裝飾效果,更添其古樸風韻之感。
乾隆時期仿古崇尚在琢玉工藝中相當盛行,造形及紋飾皆擬仿古代,然又加入新的巧思。 本件造形充滿濃郁青銅器元素,按器譜仿古代名器依樣製作,如《欽定四庫全書-西清古 鑑、卷二十一》,漢〈獸環壺十八〉(圖一),可作為本品仿古之複刻原型範本。
獸面紋,又稱饕餮紋,為中國傳統紋飾中的一種,盛行於史前、商代和西周初期,是凸出 動物面部的抽象化圖像,形態猙獰兇猛。饕餮紋最早見於良渚文化玉器,無角、軀幹和 尾。戰國末年《呂氏春秋》提及:「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據此,北宋時古器物圖錄 將青銅器上凸出動物頭部的紋飾,稱之為「饕餮」。如呂大臨《考古圖》記癸鼎:「中有 獸面,蓋饕餮之象。」自此流行饕餮紋一詞。從本瓶紋飾的觀點審視,清宮舊藏,北京故 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青玉獸耳活環鳧魚紋壺〉(圖二),兩側及腹下鋪首銜環樣式,可 作為本品仿古風格比對之參考依據。另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青玉螭紋壺〉(圖 三),紋飾華麗莊重,其技法、仿古形制及「大清乾隆仿古」款,與本器極為相似,可資 參考。仿古青銅器造形不僅古樸、穩重,作為玉雕陳設的使用加強仿古裝飾效果。唯本件 獸面紋飾巨大而誇張,裝飾性極強,更烘托宮廷中莊重威嚴之勢,盡顯皇家氣派。
文獻參考
圖一 欽定四庫全書-西清古鑑、卷二十一.漢〈獸環壺十八〉
出處:《景印擒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史部一五七冊、器用類,世界書局,1986年,頁243-598
圖二 清乾隆〈青玉獸耳活環鳧魚紋壺〉,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編10-清》,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頁24,圖版3
圖三 清乾隆〈青玉螭紋壺〉,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玉器圖典:故宮經典》,故宮出版社,2013年,頁176,圖版141
乾隆時期仿古崇尚在琢玉工藝中相當盛行,造形及紋飾皆擬仿古代,然又加入新的巧思。 本件造形充滿濃郁青銅器元素,按器譜仿古代名器依樣製作,如《欽定四庫全書-西清古 鑑、卷二十一》,漢〈獸環壺十八〉(圖一),可作為本品仿古之複刻原型範本。
獸面紋,又稱饕餮紋,為中國傳統紋飾中的一種,盛行於史前、商代和西周初期,是凸出 動物面部的抽象化圖像,形態猙獰兇猛。饕餮紋最早見於良渚文化玉器,無角、軀幹和 尾。戰國末年《呂氏春秋》提及:「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據此,北宋時古器物圖錄 將青銅器上凸出動物頭部的紋飾,稱之為「饕餮」。如呂大臨《考古圖》記癸鼎:「中有 獸面,蓋饕餮之象。」自此流行饕餮紋一詞。從本瓶紋飾的觀點審視,清宮舊藏,北京故 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青玉獸耳活環鳧魚紋壺〉(圖二),兩側及腹下鋪首銜環樣式,可 作為本品仿古風格比對之參考依據。另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青玉螭紋壺〉(圖 三),紋飾華麗莊重,其技法、仿古形制及「大清乾隆仿古」款,與本器極為相似,可資 參考。仿古青銅器造形不僅古樸、穩重,作為玉雕陳設的使用加強仿古裝飾效果。唯本件 獸面紋飾巨大而誇張,裝飾性極強,更烘托宮廷中莊重威嚴之勢,盡顯皇家氣派。
文獻參考
圖一 欽定四庫全書-西清古鑑、卷二十一.漢〈獸環壺十八〉
出處:《景印擒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史部一五七冊、器用類,世界書局,1986年,頁243-598
圖二 清乾隆〈青玉獸耳活環鳧魚紋壺〉,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編10-清》,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頁24,圖版3
圖三 清乾隆〈青玉螭紋壺〉,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玉器圖典:故宮經典》,故宮出版社,2013年,頁176,圖版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