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杯青銅製,昂流,尖尾,雙柱菌較高,上飾火紋。卵形腹,圜底,牛首鋬,三錐形足,腹側設三扉棱。以淺浮雕技法於菌形柱頭上飾火紋,流及尾部均飾蕉葉紋,頸飾三角形紋,腹於雷紋地上飾曲角獸面紋三對,以三扉棱為鼻。鋬內側腹壁鑄銘文為器主族氏名,風格樸雅,整體造形講究對稱平衡。上海博物館庋藏商代晚期〈家爵〉(圖一)及商代晚期〈子龍爵〉(圖二)兩者造形、構圖皆與本件作品極為類似,可資參考。
文獻參考
圖一 商代晚期〈家爵〉,收錄於《夏商周青銅器研究-下商篇 ( 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頁 192-193,圖版 093
圖二 商代晚期〈子龍爵〉,收錄於同圖一,頁 194-195,圖版 094
爵是夏、商時期除鼎之外最重要的青銅禮器,具有社會制度、組織和規範等具體意義。在《說文.鬯部》有「爵,禮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飲器象爵者,取其鳴節節足足也。」之記載,說明在這時期,其為最典型、常見且基本的酒禮器,是家族財富和身分等級的象徵。上海博物館青銅器藏品基本皆屬國家一、二級文物,在 2004 年時任青銅器研究部主任陳佩芬之著作《夏商周青銅器研究》,根據其對每件青銅器時代、尺寸、重量、器物形制、紋飾和銘文內容進行研究考釋,可知上海博物館庋藏商代晚期〈家爵〉(圖一)、商代晚期〈子龍爵〉(圖二)及本件商晚期〈青銅獸面紋爵〉,這種鑄單字金文為標誌的獨特構圖方式出現於商代晚期,多爲族屬鑄器。本件青銅爵器型優美,體厚重,三足棱角分明,製作精緻,紋飾繁縟,呈現商時期貴族優裕奢華的生活品味。
註:陳佩芬(1935 - 2013 年)生於上海。1952 年進入上海博物館,歷任徵集編目組副組長、組長、青銅器研究部主任和上海博物館副館長,主要從事中國古代青銅器研究和鑒定工作已逾 50 年。為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在青銅器研究領域有獨到建樹,著有《夏商周青銅器研究》、《上海博物館藏青銅鏡》、《中國古代青銅器》等。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三 商晚期〈青銅獸面紋犧首 鋬 爵〉,拍賣於西泠印社 2016 年 12 月 17 日 編號 3071,成交價 RMB 1,725,000
圖四 商晚期〈青銅饕餮紋爵〉,拍賣於紐約佳士得 2011 年 9 月 15 日, 編號 1102,成交價 USD 902,500
文獻參考
圖一 商代晚期〈家爵〉,收錄於《夏商周青銅器研究-下商篇 ( 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頁 192-193,圖版 093
圖二 商代晚期〈子龍爵〉,收錄於同圖一,頁 194-195,圖版 094
爵是夏、商時期除鼎之外最重要的青銅禮器,具有社會制度、組織和規範等具體意義。在《說文.鬯部》有「爵,禮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飲器象爵者,取其鳴節節足足也。」之記載,說明在這時期,其為最典型、常見且基本的酒禮器,是家族財富和身分等級的象徵。上海博物館青銅器藏品基本皆屬國家一、二級文物,在 2004 年時任青銅器研究部主任陳佩芬之著作《夏商周青銅器研究》,根據其對每件青銅器時代、尺寸、重量、器物形制、紋飾和銘文內容進行研究考釋,可知上海博物館庋藏商代晚期〈家爵〉(圖一)、商代晚期〈子龍爵〉(圖二)及本件商晚期〈青銅獸面紋爵〉,這種鑄單字金文為標誌的獨特構圖方式出現於商代晚期,多爲族屬鑄器。本件青銅爵器型優美,體厚重,三足棱角分明,製作精緻,紋飾繁縟,呈現商時期貴族優裕奢華的生活品味。
註:陳佩芬(1935 - 2013 年)生於上海。1952 年進入上海博物館,歷任徵集編目組副組長、組長、青銅器研究部主任和上海博物館副館長,主要從事中國古代青銅器研究和鑒定工作已逾 50 年。為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在青銅器研究領域有獨到建樹,著有《夏商周青銅器研究》、《上海博物館藏青銅鏡》、《中國古代青銅器》等。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三 商晚期〈青銅獸面紋犧首 鋬 爵〉,拍賣於西泠印社 2016 年 12 月 17 日 編號 3071,成交價 RMB 1,725,000
圖四 商晚期〈青銅饕餮紋爵〉,拍賣於紐約佳士得 2011 年 9 月 15 日, 編號 1102,成交價 USD 90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