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玉質,質地細潤,色澤清透,光澤柔和,提油仿古布有水銀沁色。鼎分蓋與身,子母口緊密相合。覆碗形蓋面雕琢夔紋,紋樣古樸,捉鈕敞口中空,為四個片狀如意形相連,鈕外壁雕繩紋環繞,設計別具巧思。直頸,鼓腹,腹下漸收,下承三獸首吞足,頸部置一對朝冠耳,朝冠耳線條挺拔,霸氣張揚,耳與口沿以管形器相連。頸外壁減地刻陽文「卍」字及團壽相間環繞,充滿對長壽的祝福。腹外壁刻寬帶一周,寬帶內減地浮雕獸面紋,濃眉大眼,霸氣威嚴。
「朝冠耳」又名「官帽耳」、「判官耳」,形制可見於《宣德彝器圖譜》。乃取官帽之形而命名,有加官進爵、事業晉升之意。在宣德年間是皇帝用來賞賜給詹事府、翰林院及國子監主事臣的爐型。本件朝冠耳爐巧妙將銅器造形融入玉作,賦予玉雕作品新的面貌。
仿古風潮始於宋,至明代以後仿古製器繼續製作,此時期的仿古玉多以漢代以前的青銅禮器為範本,進行局部模仿。本品仿商周青銅,藍本取自周〈蟠夔鼎十八〉(圖一),僅傳摹形紋,並無全部複製,藝匠大膽加入新的巧思,器身拉長,增加銅爐的朝冠耳形制,賦予作品嶄新面貌,且施以提油技法,營造古雅韻味。整體集時風與高古紋飾於一身,且以「長壽」為主題,是明代中晚期典型佳作。
文獻參考
圖一 欽定四庫全書-西清古鑑、卷六.周〈蟠夔鼎十八〉,
收錄於《景印擒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史部一五七冊、器用類,世界書局,1986 年,頁 243 - 162
「朝冠耳」又名「官帽耳」、「判官耳」,形制可見於《宣德彝器圖譜》。乃取官帽之形而命名,有加官進爵、事業晉升之意。在宣德年間是皇帝用來賞賜給詹事府、翰林院及國子監主事臣的爐型。本件朝冠耳爐巧妙將銅器造形融入玉作,賦予玉雕作品新的面貌。
仿古風潮始於宋,至明代以後仿古製器繼續製作,此時期的仿古玉多以漢代以前的青銅禮器為範本,進行局部模仿。本品仿商周青銅,藍本取自周〈蟠夔鼎十八〉(圖一),僅傳摹形紋,並無全部複製,藝匠大膽加入新的巧思,器身拉長,增加銅爐的朝冠耳形制,賦予作品嶄新面貌,且施以提油技法,營造古雅韻味。整體集時風與高古紋飾於一身,且以「長壽」為主題,是明代中晚期典型佳作。
文獻參考
圖一 欽定四庫全書-西清古鑑、卷六.周〈蟠夔鼎十八〉,
收錄於《景印擒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史部一五七冊、器用類,世界書局,1986 年,頁 243 -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