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瓶撇口,細長頸,豐肩,長弧腹漸收為小底,圈足。瓶內及底施白釉,潤白堅致。頸飾三道凸弦紋,弦紋處釉層較薄,露出白色胎骨。胎質潔白堅細,釉面豐腴溫潤,釉色淡紅中透粉白,點點紅斑灑落,疏密聚散,深淺有致,稱為「娃娃面」或「桃花片」,釉色之美似渾然天成。足內青花書「大清康熙年製」雙行六字楷書款,字體工整娟秀。整體造形輕靈秀美,端正之中不失典雅高貴。
清康熙時期,景德鎮創燒的豇豆紅釉屬高溫銅紅釉,是各種銅紅釉器物中最精妙且最難燒製的品種,其以吹釉方法上釉,故又稱「吹紅」。乃用細竹管蒙細紗布蘸釉汁吹上器物坯體,須反覆數十層,且每層極薄,工藝極其細緻精巧。幾無大件作品,常見器型包含瓶、尊及水盂、洗等文房用具。豇豆紅是銅紅高溫釉中的一種,釉質勻凈細膩,含有粉質,釉色明快鮮豔,含有深淺不一的斑點,紅如豇豆皮而得名,因局部露出綠斑苔點,稱作「美人醉」或「美人霽」。色調再淺些被稱為「娃娃面」或「桃花片」,雖不如深者美豔卻有幽雅嬌嫩之態。
《飲流齋說瓷》:「豇豆紅,桃花片,娃娃臉,楊妃色,皆由一深一淺競說派別焉。」又「豇豆紅,此色亦由祭紅變化而來,以類於豇豆,故以豇豆紅呼之。釉中多有綠苔點,或大片綠斑,亦有純紅者,以康熙款者為最多,若雍正款者,則其釉雖輿豇豆紅無異,人亦輒以雍正祭紅呼之矣⋯⋯豇紅之所以可貴者,在瑩潤無比,居若鮮若暗之間。」由於所施銅紅釉敏感易變,其呈色半由天成,經常隱現深淺不同的斑點,傳世品極為珍罕。博物館藏品目前僅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康熙〈豇豆紅釉萊菔瓶〉(圖一),柔和悅目,其造形與釉色和本品極為相似,可資參考。然本件正所謂「滿身桃花紛飛,瑩潤無比,妙在難以形容也」。
萊菔瓶,又稱萊菔尊,因形似萊菔而得名。萊菔即為蘿蔔,《爾雅》稱:「萊菔、葖、蘆菔」,取音同「來福」之意。康熙時期,戰亂平息,社會環境穩定,人們開始其祈求富足生活,因此萊菔紋飾體現於日常用器,表現出對富足生活的渴望。綜觀本品,造形規整,線條簡潔優美,施以淡雅溫潤釉色,美不勝收,實屬難得之精美佳器。

文獻參考
圖一 清康熙〈豇豆紅釉萊菔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拍場類似作品
圖二 清康熙〈豇豆紅釉鏜鑼洗〉,拍賣於西冷印社 2015 年 7 月 5 日,編號 3100,成交價 RMB 632,500
圖三 清康熙〈豇豆紅釉柳葉瓶〉,拍賣於北京保利 2018 年 12 月 8 日,編號 5482,成交價 RMB 4,6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