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筒紫砂製作,呈圓筒狀,內壁光滑平整,素雅無紋。外壁由長短錯落、粗細參差的竹節捆紮組合,以絞扭的細竹束腰,別具自然妙趣。竹節挺拔,表層的棕眼、披損、龜裂乃至蟲蛀痕跡,及斑駁的色彩皆表現的極為寫實逼真。器底表現出一個個竹莖相連的斷面,氣孔刻鑿細密,紋理栩栩如生,體現出作者高超功力。中央方框減地陽文「清西冷捌家覓鳳年竹段道光年楊記」楷書款,字跡工整,章法純整,結字洗鍊,刀法挺秀。
竹,四季常青,挺拔灑脫,是正直清高、高風亮節的象徵,向來為文人雅客喜愛之物,亦為紫砂創作的常見題材。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嘉慶〈竹節壺〉(圖一)為取竹節為造形的圓形規矩壺,與之相比,本件筆筒將大小不一的竹片捆紮密集堆疊、鋸解錯位,切面顯露竹莖、蟲蛀等紋理,所呈自然狀態之趣更具難度和挑戰性。再從外觀視之,色澤如乾枯竹段、竹片,幾乎難以辨別為紫砂材質,展現出作者如火純青的調配泥色、掌控火候之功力,實為文房桌案擺設之佳品。
楊鳳年,荊溪人,清嘉慶至道光年間人,紫砂名家楊彭年之妹。其製壺構思巧妙,工藝精湛,可與其兄媲美,為極具名望的清代製壺名家。其作品尤以「竹段壺」和「竹段筆筒」 最為著名,蜚聲紫砂藝壇。
西泠八家為八位著名篆刻家所組成的流派,又稱浙派,然八人並非同時期人物,前後歷百餘年,分四代,初代為丁敬蔣仁、黃易以及奚岡為第二代,陳豫鍾和陳鴻壽為第三代,趙之琛和錢松為第四代,因其篆刻風格皆師宗秦漢,講究刀法,蒼勁質樸,故合稱「西泠八家」。西泠八家之中的陳鴻 壽與楊彭年、楊鳳年兄妹交往深厚,曾合作製作紫砂「曼生 壺」,並創立十八種新樣式,為世人珍愛。本件筆筒底部款識即顯露出紫砂名家與篆刻名家間之情誼。

文獻參考
圖一 清嘉慶〈竹節壺〉,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收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紫砂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年,頁 72,圖版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