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珍國際藝術 | Yu Jen Taipei

選單

398 北齊天保三年  銅鎏金菩薩立像

398 北齊天保三年  銅鎏金菩薩立像

H13.7cm

款識:天保三年十月八日王云敬造

來源
法國 Armand Trampitsch 收藏
東京 Ader Picard Tajan 1985 年 5 月 30 日
倫敦佳士得 2008 年 5 月 13 日編號 145

預估價

TWD
600,000-700,000
USD
18,800-21,900
HKD
150,000-175,000
RMB
136,360-159,090
2022秋季拍賣
拍賣|
2022年12月18日(星期日) 3:20pm
地點|
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15號7樓 (中華文化總會大樓)
預展|
2022年12月10-16日上午10:00至下午6:00
2022年12月17日 上午10:00至下午4:00
聯絡資訊:
+886-2-2358-1881
art@yu-jen.tw
 

拍品簡述

青銅鑄造,通體鎏金,局部有脫落,顯露歷史滄桑感。菩薩髮髻高聳,頭戴華冠,面容飽滿,兩頰豐腴,彎眉直鼻,眼微閉。身形修長,冠繒帶垂下至臂側,束髮高髻,頂飾化佛。肩寬腰細,上身袒露,胸前配飾瓔珞,下著貼體長裙,衣紋自然垂墜,帔帛自身體兩側飄下,飄逸流暢,極富動感。細腰微微扭動,身軀向一側傾斜,體態婀娜,跣足立於台座。左手上舉至肩持蓮莖,右手下垂持一株蓮花,蓮莖細長,花朵於菩薩肩部綻放。

南朝謝靈運《佛影銘》:「法顯道人,至自祇洹,具說佛影,偏為靈奇。幽岩嵁壁,若有存形,容儀端莊,相好具足」。隨著傳入中國的佛經翻譯和佛教義學興起,佛教在中國蓬勃發展。南北朝時期,各皇室崇信佛教,由於供奉和禮拜的需要,金銅鑄像蔚然成風,北魏至隋代期間,出現大量小型金銅紀年像,主要供奉於佛寺或宮廷,明確的紀年銘文承載豐富歷史資訊,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金銅造像藝術。首都博物館庋藏北齊天保三年〈觀音菩薩像〉(圖一),與本品皆刻有「天保三年」之銘文,為同時期的供養造像。然與之相比,本尊菩薩雕琢細膩,無論面容五官,或身姿服飾,皆刻劃更為清晰秀麗,更勝一籌。


文獻參考
圖一   北齊天保三年〈觀音菩薩像〉,首都博物館庋藏, 
收錄於《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上)》,北京出版社,2001 年,頁 52,圖版 13


北齊的佛教造像受北魏影響,承襲南亞、中亞範式且技法臻於成熟。此時期造像身材修長而優美,衣著輕柔,線條簡潔,神情靜謐,使佛教造像由強調線性雕刻發展到立體造形,影響後世的唐代造像。本尊菩薩衣紋線條自然流暢,尊像神情寧靜肅穆,姿態婀娜生動,呈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面貌。
本尊造像曾為法國重要藏家 Armand Trampitsch(1890 - 1975 年)收藏。其博學多聞,家族以釀酒聞名,收藏品幾乎涵蓋各大古代文明,藏有許多中國高古青銅器、玉器、佛教造像等。
請輸入以下資料後可下載狀況報告
姓  名:
電子信箱:
返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