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珍國際藝術 | Yu Jen Taipei

選單

397 明  銅鎏金雪山大士坐像

397 明  銅鎏金雪山大士坐像

H11cm

來源
台北宇珍 2010 年 12 月 11 日編號 103

預估價

TWD
300,000-400,000
USD
9,400-12,500
HKD
75,000-100,000
RMB
68,180-90,910
2022秋季拍賣
拍賣|
2022年12月18日(星期日) 3:20pm
地點|
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15號7樓 (中華文化總會大樓)
預展|
2022年12月10-16日上午10:00至下午6:00
2022年12月17日 上午10:00至下午4:00
聯絡資訊:
+886-2-2358-1881
art@yu-jen.tw
 

拍品簡述

雪山大士銅鑄鎏金,胎體厚重,光彩熠熠。相貌奇古,頭戴圓滿寶冠,肉髻微聳,方面長耳,顴骨隆突,雙眉彎曲,眉心與鼻準相連,雙睛凝定俯望下方,唇上及嘴角美髭蟠結捲曲,略帶笑意,含蓄自然。大士半裸上身,斜披巾,呈右舒坐,聳肩屈肘,雙手扶右膝,支撐下顎,淋漓盡致地顯現明代佛家至高的「止息散心,專注一境」禪定氣象。


文獻參考
圖一   元末明初〈銅鎏金雪山大士像〉,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庋藏,摘錄自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網站
圖二   明〈銅鎏金雪山大士像〉,美國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庋藏,摘錄自美國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網站


中國化的禪宗,將印度「佛性」、魏晉「玄學」與兩漢「靈魂」糅合為現實的「人性」,佛教造像與繪畫隨之呈現一種人間性的傾向。歷代雪山大士造像,或顯或隱地融入新的變化和內容,其間經宋代突變,西域一脈漸行漸弱,元代密宗短暫的取而代之;明永樂之後,佛教造像形成漢藏兩大系統,五代貫休的「胡貌梵像」,奠為廟堂化之經典。如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庋藏元末明初〈銅鎏金雪山大士像〉(圖一)、美國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庋藏明〈銅鎏金雪山大士像〉(圖二),及本件明〈銅鎏金雪山大士坐像〉,三者施以不同表情,皆精確且寫實闡述釋迦忽聞「半偈」的豁然和歡喜,呈現明代禪學傳道與修行方法盛行之「揚眉瞬目之機」。然本件造像以半裸上身誇張形象,保留古希臘及犍陀羅遺風,其斜披巾鏨刻纏枝花卉,融合藏傳佛教造像的審美元素,更勝一籌。

雪山大士又稱雪山童子、雪山婆羅門。其故事最早出現於南北朝傳譯到中國的佛教經典《大般涅盤經》。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本為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太子,因目睹眾生疾苦,即拋棄權位入雪山苦行,靜坐思維,不避風雨,堅持不懈達六年之久,身體也變得極度消瘦,筋骨暴露。據《涅盤經》記載,釋迦牟尼於雪山修行之際,帝釋天為考驗他,曾化現為羅剎前去勘驗,而宣說過去佛所說之偈(《大正藏》:「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釋迦聞之,心生歡喜,要求羅剎告知後半偈;然羅剎欲食釋尊之血肉,始肯相告。釋尊求法心切,慨然應允,遂得聞後半偈之:「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並將此四句偈書於岩壁、樹幹等處,使後人得知。繼而至高樹之上,投身往下,捨身於羅剎,釋尊以此因緣超越十二劫而成佛。因帝釋天在雪山傳偈大士,亦名「雪山偈」。本件明〈銅鎏金雪山大士坐像〉整體造形準確,比例勻稱,風格古樸,表現帝釋天到達之前釋迦牟尼仍處於靜思修行之景,造形誇張而富於禪宗的意境。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三   明代〈雪山大士〉,拍賣於北京翰海 2009 年 11 月 11 日編號 3299,成交價 RMB 2,912,000,為當年中國佛像雕塑拍賣 TOP 9
圖四   元 / 明〈銅鎏金雪山大士像〉,拍賣於中國嘉德 2013 年 11 月 19 日,編號 3491,成交價 RMB 1,955,000
返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