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珍國際藝術 | Yu Jen Taipei

選單

394 十五/十六世紀  十六羅漢圖 八件一組

394 十五/十六世紀  十六羅漢圖 八件一組

189x84cm |設色絹本 鏡框

來源
購自平藝術

出版:《中國佛畫之美-羅漢篇:揭諦阿羅漢》,應真藏,2003 年,頁 26 – 41

預估價

TWD
3,000,000-3,500,000
USD
93,800-109,400
HKD
750,000-875,000
RMB
681,820-795,450
2022秋季拍賣
拍賣|
2022年12月18日(星期日) 3:20pm
地點|
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15號7樓 (中華文化總會大樓)
預展|
2022年12月10-16日上午10:00至下午6:00
2022年12月17日 上午10:00至下午4:00
聯絡資訊:
+886-2-2358-1881
art@yu-jen.tw
 

拍品簡述



本組作品共八幅,以十六羅漢為主題,於絹本上勾描構圖,墨色暈染出立體感,局部罩施色彩,再以白粉、金彩等做細部的點綴裝飾,使畫面充盈華麗感。每幅均畫一對身形高大的應真像,佔據畫面主體,呈一梵裝、一漢裝之搭配。梵裝者或袒右肩、或通肩,皆袒露前胸,並以暈染法表現出肌膚的起伏;漢裝者則層層加裹,交領右衽外搭水田衣,袍服上描繪圓點、連珠、法輪、卷草、蓮花或騰龍等各式圖案,精緻細密,敷色典雅,又具流動變化美感,表現出僧侶尊貴氣息。列舉山西博物院庋藏明天順(1457 - 1460 年)〈跋羅墮尊者、伽伐蹉尊者〉(圖一),於局部罩施色彩,其中以白粉描繪圓點之技法,與本組十六羅漢圖極為相似,可資參考。再細觀之,其畫面中跋羅墮尊者手托鉢盂,鉢内祥龍騰躍於繚繞而出的煙霧,對照本組作品之〈戲獅羅漢與香爐羅漢〉,雙手執香爐,笑獅回首與尊者呼應,別有意趣,畫法精嚴,畫風出自南宋劉松年一系,設色清雅有致。


圖一   明天順(1457 - 1460 年)〈跋羅墮尊者、伽伐蹉尊者〉,山西博物院藏庋藏, 
收錄於《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等明清水陸畫精選作品》,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2015 年,頁 30


細觀本組羅漢畫,十六位羅漢除其一頭戴風帽,均以禿頂的僧侶相為主,頭成方形,濃眉睜目,張嘴露齒,面容粗獷,樣貌有南宋劉松年所繪的胡貌梵相韻味。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南宋劉松年〈畫羅漢〉(圖二),作品中羅漢濃眉大鼻,禿頂隆額,顯為梵僧。其身著袒右肩式袈裟,敷彩層層渲染,袍服上圓點描繪,繁縟精美,可為本組羅漢圖承襲之例證,可資參考。


圖二   南宋 劉松年〈畫羅漢〉,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摘錄自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圖三   元〈應真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整體觀之,本組諸羅漢手中多有持物,有如意、金剛杵、寶塔、羽毛扇、瓶花、梵文經卷、長柄香爐、念珠、長杖等,顯露各自之神通。背景分別飾以枯木、岩壁、蕉葉、瀑流、畫屏、流雲與桐葉等,增添自然野趣,烘托出不同氛圍,幾位羅漢更端坐於華麗大椅,增添幾許高貴氣韻。細審構圖與畫風具有宋、元筆意,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元〈應真像〉(圖三),畫中羅漢手中分持各物,且形貌各異,或深目大鼻,膚色深沉,或為漢族比丘,修眉細目,與本品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資參考。然某些持物和衣紋圖案卻有明代風格,可見畫家既捕捉住羅漢脫俗自在之神韻,又在八幅畫面中顯露變化,且整體風格協調,繪製精謹,設色妍麗而不明豔,不僅人物五官和髭鬚以細筆勾勒,衣上圖紋也細膩表達,引人入勝,展現絕佳的藝術技藝。

據佛教經典《法住記》所載,佛陀涅槃前,囑咐十六弟子至世間弘揚佛法,即為後世所稱之十六羅漢。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於唐末、五代時期演變出十八羅漢,廣泛流傳於民間。宋代以後如本品忠實於《法住記》,以十六尊者為題材之作品並不多見,且綜觀之,本組作品有四幅之羅漢均面向右方;另四幅面向左方,推測原畫應懸掛於佛菩薩像之兩側,更顯本組作品之珍稀。
請輸入以下資料後可下載狀況報告
姓  名:
電子信箱:
返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