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函石灰岩材質,通體顏色富有變化,呈正方體,蓋折角成斜面,為「盝頂式函蓋」,函體內部中空,用以納藏珍貴舍利及聖物,為極受信徒尊崇之佛教文物。盝頂及函身四面布滿線刻紋飾,蓋面飾卷草紋,呈二方連續排列式,枝葉延伸至折角斜面,線條卷曲圓潤,富流動感,靈動自如,其重複與連續性紋飾表達出生生不息的生長氣韻,象徵佛教輪迴的獨特文化寓意。函身四周飾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間飾雲氣紋流轉自如,象徵祛邪避災及調和陰陽,藉以護衛函內舍利。陝西周至縣西安瑞光寺八雲塔地宮出土,唐〈四神獸紋舍利石函〉(圖一),為素面平頂式函蓋,四面線刻朱雀、玄武、青龍、白虎等四神之構圖與本品極爲相似,可資參考。唯本品之盝頂式函蓋造形及蓋面飾以精美牡丹卷草紋構圖,線條流暢生動,略勝一籌。

圖一 唐〈四神獸紋舍利石函〉,陝西周至縣西安瑞光寺八雲塔地宮出土,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考古 2012 年第 6 期 ,摘錄自網站
石函是石製的匣子,舍利石函為置放佛骨舍利之容器。在佛教徒心中,「舍利」神聖而珍貴,需有專門容器盛放納藏,印度早期,常以瓶或圓盒等盛裝佛舍利。相傳佛陀滅度後,其舍利被分為八份,由八國各自造塔供養。佛塔代表佛弟子對佛陀永恆的崇仰與思慕,也象徵如來圓滿的法身常存,宛如佛陀長住世間。佛教傳入中國後,建塔放置佛舍利的習俗也在中國流行,盛裝佛舍利之容器也產生中國化造形。南北朝至唐代,舍利塔數目眾多,且居於全寺中心,塔內放置石函,函內奉舍利,象徵佛、法身和涅槃,地位崇高,是寺院文化不可或缺之部分,更是信徒禮敬的焦點。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舍利容器是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481 年),瘞埋於佛塔地基下的方形〈刻銘盝頂式方形石函〉。

圖二 唐〈青石銘文石函〉,1964 年甘肅省涇川大雲寺舍利塔基地宮出土,摘錄自網站
隋代,隋文帝積極推廣佛教,建塔瘞藏舍利之風極為盛行,舍利盛放於特製銅盒,再置於雕飾精美的石函內,石函外砌有護石和磚牆。且此時期,舍利的瘞埋之日即為佛誕日,乃將佛誕與涅槃的二重概念相融合。演變至唐代,則更明確的成為再生說法、佛國世界、涅槃三重概念的綜合表現,並按中國傳統棺槨制度設計舍利容器,按墓室形貌於塔基下建築地宮。「大寶積經」卷六十六:「彼佛入涅槃已,廣布舍利起佛塔,彼佛一一諸舍利,於中皆現佛身。」由於一一舍利皆現佛身,故信徒禮拜供養舍利,即為禮拜供養佛。規格越高,盛裝舍利的器物越複雜,舍利石函內部常納藏銀槨、金棺、玉棺、琉璃舍利瓶等珍貴宗教聖物,並有水晶、瑪瑙、珍珠、金銀、珠玉等七寶一起瘞埋,供奉於地宮中的寶函,於太平年份相隔多年開啟一次,供廣大佛教徒瞻禮膜拜,以達保護佛教聖物永世流傳之效。
.jpg)
圖三 唐〈白石舍利石函〉,陝西扶風法門寺舍利塔基地宮出土,
收錄於《盛世皇朝秘寶─法門寺地宮與大唐文化特展》,國立歷史博物館,2010 年,頁 198-199,圖版 073
舍利塔是諸佛的佛行事業功德田,只要誠心供養禮敬,所求祈願不論自利、利他,皆可滿願,並得一切出世間成就及世俗間的健康、長壽、財富、增福增慧等,因此供養舍利極受佛教徒尊崇。從唐代各地出土石函之造形及構圖分析,高規格的舍利石函如西安瑞光寺八雲塔地宮出土唐〈四神獸紋舍利石函〉( 圖一 )、甘肅省涇川大雲寺舍利塔基地宮出土唐〈青石銘文石函〉( 圖二 )、陝西扶風法門寺舍利塔基地宮出土唐〈白石舍利石函〉( 圖三 )、江蘇鎮江甘露寺庋藏唐〈銘文石函〉( 圖四 )、山西太原太山龍泉寺庋藏唐〈砂石銘文石函〉( 圖五 )、震旦藝術博物館庋藏唐〈仙鶴金翅鳥紋舍利函〉( 圖六 ) 及本件唐〈石灰岩四神獸紋舍利函〉等,皆精心設計製作,如文學家郭沫若曾言:「舍利石函,貴在石函」,石函表面刻有各種紋飾,不僅是佛教藝術的展現,更是對歷史研究的重要資料,顯見其珍貴價值。

圖四 唐〈銘文石函〉,江蘇鎮江甘露寺庋藏,摘錄自網站
圖五 唐〈砂石銘文石函〉,山西太原太山龍泉寺庋藏,摘錄自網站
圖六 唐〈仙鶴金翅鳥紋舍利函〉,震旦藝術博物館庋藏,收錄於《佛教文物選粹 2》,震旦藝術博物館,2005 年,頁 36-39
細觀之,本件石函表面以陰刻技法刻繪卷草紋及四神獸紋。卷草紋的生生不息,一定程度符合中國道教的有無相生、長短相形規律,表達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同時兼備祥雲流轉自如的氣韻和佛教中輪迴之象徵。唐代,是卷草紋的鼎盛時期,彼時受外來文化影響,各種紋樣形式相互薰陶,使卷草紋得到空前發展,葉片更加飽滿、花朵造形減弱抽象化,花葉幾融為一體,形成具中國特色的傳統紋樣。本品所飾卷草紋以雙線勾出草葉輪廓,並在 S 形的兩端以曲線勾出花瓣之形,呈現初唐時期豐潤圓滿、繁複多變的風格特徵。唐〈王大禮墓誌局部卷草紋〉(圖七),卷草蜿蜒,俯仰生姿,其連續且規律的構圖可為本石函蓋面類似紋飾之參考。
而函身飾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紋,代表二十八宿之化身,是執掌大地四方之神靈,顯示降福納吉,祥瑞之兆。《禮記.曲禮》:「行,前朱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並有「左龍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順陰陽」之說,可見四神的方位排列與禮儀制度相關。本件石函雕刻細緻,線條流暢生動,紋樣意涵豐富,是為唐代佛教藝術的精美作品。

圖七 唐〈王大禮墓誌局部卷草紋〉,摘錄自網站

圖一 唐〈四神獸紋舍利石函〉,陝西周至縣西安瑞光寺八雲塔地宮出土,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考古 2012 年第 6 期 ,摘錄自網站
石函是石製的匣子,舍利石函為置放佛骨舍利之容器。在佛教徒心中,「舍利」神聖而珍貴,需有專門容器盛放納藏,印度早期,常以瓶或圓盒等盛裝佛舍利。相傳佛陀滅度後,其舍利被分為八份,由八國各自造塔供養。佛塔代表佛弟子對佛陀永恆的崇仰與思慕,也象徵如來圓滿的法身常存,宛如佛陀長住世間。佛教傳入中國後,建塔放置佛舍利的習俗也在中國流行,盛裝佛舍利之容器也產生中國化造形。南北朝至唐代,舍利塔數目眾多,且居於全寺中心,塔內放置石函,函內奉舍利,象徵佛、法身和涅槃,地位崇高,是寺院文化不可或缺之部分,更是信徒禮敬的焦點。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舍利容器是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481 年),瘞埋於佛塔地基下的方形〈刻銘盝頂式方形石函〉。

圖二 唐〈青石銘文石函〉,1964 年甘肅省涇川大雲寺舍利塔基地宮出土,摘錄自網站
隋代,隋文帝積極推廣佛教,建塔瘞藏舍利之風極為盛行,舍利盛放於特製銅盒,再置於雕飾精美的石函內,石函外砌有護石和磚牆。且此時期,舍利的瘞埋之日即為佛誕日,乃將佛誕與涅槃的二重概念相融合。演變至唐代,則更明確的成為再生說法、佛國世界、涅槃三重概念的綜合表現,並按中國傳統棺槨制度設計舍利容器,按墓室形貌於塔基下建築地宮。「大寶積經」卷六十六:「彼佛入涅槃已,廣布舍利起佛塔,彼佛一一諸舍利,於中皆現佛身。」由於一一舍利皆現佛身,故信徒禮拜供養舍利,即為禮拜供養佛。規格越高,盛裝舍利的器物越複雜,舍利石函內部常納藏銀槨、金棺、玉棺、琉璃舍利瓶等珍貴宗教聖物,並有水晶、瑪瑙、珍珠、金銀、珠玉等七寶一起瘞埋,供奉於地宮中的寶函,於太平年份相隔多年開啟一次,供廣大佛教徒瞻禮膜拜,以達保護佛教聖物永世流傳之效。
.jpg)
圖三 唐〈白石舍利石函〉,陝西扶風法門寺舍利塔基地宮出土,
收錄於《盛世皇朝秘寶─法門寺地宮與大唐文化特展》,國立歷史博物館,2010 年,頁 198-199,圖版 073
舍利塔是諸佛的佛行事業功德田,只要誠心供養禮敬,所求祈願不論自利、利他,皆可滿願,並得一切出世間成就及世俗間的健康、長壽、財富、增福增慧等,因此供養舍利極受佛教徒尊崇。從唐代各地出土石函之造形及構圖分析,高規格的舍利石函如西安瑞光寺八雲塔地宮出土唐〈四神獸紋舍利石函〉( 圖一 )、甘肅省涇川大雲寺舍利塔基地宮出土唐〈青石銘文石函〉( 圖二 )、陝西扶風法門寺舍利塔基地宮出土唐〈白石舍利石函〉( 圖三 )、江蘇鎮江甘露寺庋藏唐〈銘文石函〉( 圖四 )、山西太原太山龍泉寺庋藏唐〈砂石銘文石函〉( 圖五 )、震旦藝術博物館庋藏唐〈仙鶴金翅鳥紋舍利函〉( 圖六 ) 及本件唐〈石灰岩四神獸紋舍利函〉等,皆精心設計製作,如文學家郭沫若曾言:「舍利石函,貴在石函」,石函表面刻有各種紋飾,不僅是佛教藝術的展現,更是對歷史研究的重要資料,顯見其珍貴價值。

圖四 唐〈銘文石函〉,江蘇鎮江甘露寺庋藏,摘錄自網站
圖五 唐〈砂石銘文石函〉,山西太原太山龍泉寺庋藏,摘錄自網站
圖六 唐〈仙鶴金翅鳥紋舍利函〉,震旦藝術博物館庋藏,收錄於《佛教文物選粹 2》,震旦藝術博物館,2005 年,頁 36-39
細觀之,本件石函表面以陰刻技法刻繪卷草紋及四神獸紋。卷草紋的生生不息,一定程度符合中國道教的有無相生、長短相形規律,表達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同時兼備祥雲流轉自如的氣韻和佛教中輪迴之象徵。唐代,是卷草紋的鼎盛時期,彼時受外來文化影響,各種紋樣形式相互薰陶,使卷草紋得到空前發展,葉片更加飽滿、花朵造形減弱抽象化,花葉幾融為一體,形成具中國特色的傳統紋樣。本品所飾卷草紋以雙線勾出草葉輪廓,並在 S 形的兩端以曲線勾出花瓣之形,呈現初唐時期豐潤圓滿、繁複多變的風格特徵。唐〈王大禮墓誌局部卷草紋〉(圖七),卷草蜿蜒,俯仰生姿,其連續且規律的構圖可為本石函蓋面類似紋飾之參考。
而函身飾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紋,代表二十八宿之化身,是執掌大地四方之神靈,顯示降福納吉,祥瑞之兆。《禮記.曲禮》:「行,前朱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並有「左龍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順陰陽」之說,可見四神的方位排列與禮儀制度相關。本件石函雕刻細緻,線條流暢生動,紋樣意涵豐富,是為唐代佛教藝術的精美作品。

圖七 唐〈王大禮墓誌局部卷草紋〉,摘錄自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