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珍國際藝術 | Yu Jen Taipei

選單

392 唐  石灰石釋迦牟尼佛首

392 唐  石灰石釋迦牟尼佛首

H66cm(不含座)

來源
國泰美術館舊藏
台北宇珍 2010 年 6 月 30 日「國泰美術館塵封 25 年珍寶再現-慶豐銀行珍藏專拍 II」編號 422

預估價

TWD
300,000-500,000
USD
9,400-15,600
HKD
75,000-125,000
RMB
68,180-113,640
2022秋季拍賣
拍賣|
2022年12月18日(星期日) 3:20pm
地點|
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15號7樓 (中華文化總會大樓)
預展|
2022年12月10-16日上午10:00至下午6:00
2022年12月17日 上午10:00至下午4:00
聯絡資訊:
+886-2-2358-1881
art@yu-jen.tw
 

拍品簡述

*
 
佛首尺寸碩大,宏偉壯觀,屬石窟雕刻,呈米白色,質地堅硬緻密,光澤溫潤,應屬太行山系石灰石礦脈。尊佛肉髻高聳,刻有渦紋螺髮,雙耳垂長,臉龐圓潤,雙目微開,拱形眉與鼻脊形成和諧曲線。唇角上揚微笑,端莊而嚴正的神情彷彿進入禪定境界。本件佛首造像豐腴飽滿,綜合運用圓雕技法,工藝精巧,線條簡潔流暢,且比例準確和諧,予人極強美感,充分體現出盛唐時期造像之經典與傳神。


文獻參考
圖一   北齊(550 - 577 年)〈石灰石佛頭〉,90x65x40 公分,
河北響堂山北站北洞石窟,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庋藏,摘錄自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網站


太行山系石灰石礦脈跨越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等四省市,列舉河北省響堂山石窟,最初開鑿於北齊時代(500 - 577 年),為北齊石窟藝術的代表,隨後,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鑿。其雕刻及造像技術不但繼承民族藝術傳統,同時吸收外來藝術手法,為隋唐寫實雕刻奠定基礎,形成承前啟後的新風格。如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庋藏,河北響堂山北站北洞石窟,北齊〈石灰石佛頭〉(圖一),其螺髮高聳,面部圓潤適度,文靜溫順,莊穆中帶著微笑,可為本尊佛首造像之參考。

佛教約始於西元前六至五世紀的古印度,隨著絲綢之路的繁華,於漢朝傳入中國。中、印為亞洲兩大文化巨擘,中國文化不僅富有融和性,且具充分吸收力,此時期沿商道及絲綢貿易路線,中外經濟文化全面展開交流。在中國,佛教不僅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生活藝術,佛造像不但保存印度佛教藝術的傳承,亦融貫希臘、羅馬、犍陀羅藝術精華,又以石窟佛造像工藝影響最為顯著。自魏晉南北朝始,陸續開鑿山西、甘肅敦煌、河北響堂山等數十處摩崖佛造像。至唐代,迎來佛教文化高度發展的鼎盛期,此時經濟發達、國運強盛,人民為求平安吉祥、祈福延年,大力尋求精神依託,廣泛供奉佛像。據記載,唐代長安城內寺院林立、高僧雲集,佛寺近百座。此時期的佛造像幾乎皆為高大雄渾、豐滿慈祥之形式,達到石雕藝術的頂峰和極致。四川廣元皇澤寺第十窟,初唐〈大佛窟-主尊阿彌陀佛〉(圖二)、麥積山石窟第五窟左龕,廬江草堂藏本,唐〈本尊彌勒佛彩塑〉(圖三),及本件唐〈石灰石釋迦牟尼佛首〉,造像雕刻技巧皆嫻熟且生動傳神,完美呈現真實感與體量感,展現唐代飽滿豐腴的審美趣味,亦將人與精神、現實與理想完美結合,呈現唐代高超的石刻技藝水平。

佛像面部的塑造,除要符合人臉比例,還需表現出如莊嚴、靜穆、慈悲、安詳等特定神情,因此極具挑戰性,佛首也成為整尊造像最藝術性之部位。從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庋藏,河北響堂山北站北洞石窟,北齊〈石灰石佛頭〉 (圖一)、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庋藏唐〈石佛頭〉(圖四),與本件唐〈石灰石釋迦牟尼佛首〉,三者尺寸相比,可推測出原來很可能皆屬大尊佛像。本件佛首磅礡大氣,面相飽滿,豐腴優美,凸顯典型特徵及主題性,不僅是尊像中精采的部位,亦反映當時人間的美好形象,是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高峰之展現。


文獻參考
圖二   初唐〈大佛窟-主尊阿彌陀佛〉,四川廣元皇澤寺第十窟,收錄於《中國歷代藝術-雕塑編》, 
中國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 年,頁 228,圖版 206
圖三   唐〈本尊彌勒佛彩塑〉,麥積山石窟第五窟左龕,廬江草堂藏本,收錄於《麥積山佛影》,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8 年,圖版 84
圖四   唐〈石佛頭〉,39.4 x 21.2 x 22 公分,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庋藏,摘錄自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網站
請輸入以下資料後可下載狀況報告
姓  名:
電子信箱:
返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