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質,細膩皎潔,潤如凝脂。蓋與爐身子母口相合,蓋面隆起,頂鏤雕盤龍鈕, 蓋面陰刻回紋為地,其上浮雕饕餮紋,獸眼炯炯,古樸莊嚴。爐唇口,束頸,長方 形腹,腹下漸斂,四角及正反面中央出戟,腹面紋飾與蓋面呼應,於回紋地上浮雕 饕餮紋,紋樣威猛懾人。腹兩側置一對朝冠形雙耳,耳與肩以管形器相連,下承四 柱形足,穩重敦實,展現出完美結構和線條比例。
自乾隆二十四年,清廷統一回疆後,玉料來源充足,中國玉雕自此迎來前所未有的 鼎盛時期。帝王對藝術的喜好也從時興風格之追逐轉為對上古製器之禮拜。乾隆朝 的仿古範圍廣泛,從商周鼎彝、秦石鼓、漢博山爐、汝、哥等宋代名窯,甚至明代 永、宣青花等,歷代名品皆為仿古對象。其中又以對商周青銅禮器的擬仿極為重 視,因上古禮器不僅是古典美學的凝聚,更是乾隆帝對自我功業極度陶醉的表現。 本爐仿商周青銅器,藍本取自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亞醜方鼎〉(圖一),然僅傳 摹形紋,並無全部複製,工匠靈活地改變舊有組合關係,加進新創素材,賦予嶄新 面貌,觀之端莊古雅,深受皇室喜愛。
爐為古人焚香用器,爐內焚香,一室皆淨。明清時期,玉爐 製作考究,大多是明清宮廷陳設和薰香用具,體現出皇家用 玉嚴謹尊貴、大氣之風範。如清宮舊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 院庋藏清〈玉方爐〉(圖二),造形與本品相似,器型皆仿 古代青銅鼎,霸氣舒展,威風凜凜,置於案頭觀之,極富古 拙雅致之感。拍場相似之例可參見拍賣於中國嘉德2014年11 月20日,編號3326,清乾隆〈青白玉獸面紋方鼎式爐〉(圖 三),展現出乾隆朝的復古風範。細觀本品選材考究,刀法 明快精準,工藝嫻熟精細,線條圓潤,掏膛打磨光滑,昭示 出高超精湛技藝。
.jpg)
圖一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亞醜方鼎〉
出處:《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21年,頁218-219,圖版III-20
圖二 清〈玉方爐〉,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三 清乾隆〈青白玉獸面紋方鼎式爐〉,拍賣於中國嘉德2014年11月20日編號3326,成交價RMB 1,437,500
自乾隆二十四年,清廷統一回疆後,玉料來源充足,中國玉雕自此迎來前所未有的 鼎盛時期。帝王對藝術的喜好也從時興風格之追逐轉為對上古製器之禮拜。乾隆朝 的仿古範圍廣泛,從商周鼎彝、秦石鼓、漢博山爐、汝、哥等宋代名窯,甚至明代 永、宣青花等,歷代名品皆為仿古對象。其中又以對商周青銅禮器的擬仿極為重 視,因上古禮器不僅是古典美學的凝聚,更是乾隆帝對自我功業極度陶醉的表現。 本爐仿商周青銅器,藍本取自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亞醜方鼎〉(圖一),然僅傳 摹形紋,並無全部複製,工匠靈活地改變舊有組合關係,加進新創素材,賦予嶄新 面貌,觀之端莊古雅,深受皇室喜愛。
爐為古人焚香用器,爐內焚香,一室皆淨。明清時期,玉爐 製作考究,大多是明清宮廷陳設和薰香用具,體現出皇家用 玉嚴謹尊貴、大氣之風範。如清宮舊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 院庋藏清〈玉方爐〉(圖二),造形與本品相似,器型皆仿 古代青銅鼎,霸氣舒展,威風凜凜,置於案頭觀之,極富古 拙雅致之感。拍場相似之例可參見拍賣於中國嘉德2014年11 月20日,編號3326,清乾隆〈青白玉獸面紋方鼎式爐〉(圖 三),展現出乾隆朝的復古風範。細觀本品選材考究,刀法 明快精準,工藝嫻熟精細,線條圓潤,掏膛打磨光滑,昭示 出高超精湛技藝。
.jpg)
圖一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亞醜方鼎〉
出處:《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21年,頁218-219,圖版III-20
圖二 清〈玉方爐〉,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三 清乾隆〈青白玉獸面紋方鼎式爐〉,拍賣於中國嘉德2014年11月20日編號3326,成交價RMB 1,43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