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珍國際藝術 | Yu Jen Taipei

選單

809 明  銅鎏金彌勒菩薩坐像

809 明  銅鎏金彌勒菩薩坐像 藏語「彌勒佛讚偈」銘文 | 中文贊偈意為:「嗡悉地,敬禮彌勒菩薩之聖像,為使佛陀之教久住世,佛教久住世間,願吉祥,南無諸佛勝意,勝廣心。」

H80.5cm

木簽題:明代鍍金觀音|元高尾山藥王院所在
鈐印:永藏

來源
東京高尾山藥王院收藏
日本永藏商事株式會社收藏
久手堅憲二收藏

預估價

TWD
1,800,000-2,200,000
USD
56,300-68,800
HKD
450,000-550,000
RMB
409,090-500,000
2022秋季拍賣
拍賣|
2022年12月18日(星期日) 2:00pm
地點|
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15號7樓 (中華文化總會大樓)
預展|
2022年12月10-16日上午10:00至下午6:00
2022年12月17日 上午10:00至下午4:00
聯絡資訊:
+886-2-2358-1881
art@yu-jen.tw
 

拍品簡述

*
 

彌勒銅鑄鎏金,金光熠熠,富麗耀眼。尊佛髮髻高聳,頭戴五葉寶冠,耳際寶繒呈 U字形向外翻卷,大耳秀眉,耳飾 U 形花璫,束髮垂肩。面容豐潤,雙目俯視,眉間凸起銀白毫,挺鼻小嘴,表情沉靜內省,妙相莊嚴。袒露上身,頸飾華麗瓔珞,肩披袈裟,斜披一條素寬無紋聖帶;腰繫連珠,腰帶褶疊形成規則扇面,下束貼體褲裙,肌肉起伏隱現,下擺鏨刻花卉,輕柔美逸,雙腿裙褶為連珠紋式條棱,絲織物質感強烈,更顯雍容華貴。雙手當胸結說法印並各牽一枝蓮花,左肩花上托寶瓶,右肩花上置法輪,坐於覆蓮蒲團,下承長方須彌寶座,垂足踩覆蓮台。須彌寶座上承華麗背光,束腰雙層仰覆蓮座,蓮瓣飽滿修長,瓣端尖角,微微上翹,上下沿飾菱形圖案,其間左右各浮雕瑞獅,兩側面各有瑞象環侍護衛,背面陰刻藏文發願銘文,中文贊偈意為:「嗡悉地,敬禮彌勒菩薩之聖像,為使佛陀之教久住世,佛教久住世間,願吉祥,南無諸佛勝意,勝廣心。」
 
細觀尊佛所戴寶冠、釧環、瓔珞、背光及臺座之菱形花紋,皆鑲嵌以綠松石、青金石、珊瑚等寶石,增加裝飾美感,更襯托出尊像的精美非凡。另背光裝飾華麗,頂飾華蓋,其下大鵬金翅鳥,左右兩邊鏤雕對稱鳳鳥,翅羽攏於體側,鳳尾華美上仰,神韻內斂,儀態靈秀俊雅。整體造形華麗莊嚴,富麗堂皇,體現宮廷藏傳佛教造像風格,盡顯皇家氣派。


圖一  明〈彌勒菩薩像〉,北京首都博物館庋藏 
出處:《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上)》,北京出版社,2001 年,頁 174,圖版 139
圖二  明〈彌勒菩薩像〉,北京首都博物館庋藏 
出處:同圖一,頁 175,圖版 140
圖三  明洪武〈無量壽佛坐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藏傳佛教造像》,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頁 222,圖版 211

 
列舉與本品相似之博物館藏品,如北京首都博物館庋藏明〈彌勒菩薩像〉(圖一)、(圖二),彌勒佛造像與本尊像形制極為近似。另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明洪武〈無量壽佛坐像〉(圖三)鏤雕寶座式背光,乃承襲東北印度帕拉造像風格;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十三至十四世紀〈釋迦牟尼佛坐像〉(圖四),承襲桑唐琍瑪造像風格,保留印度帕拉王朝及尼泊爾造像風格,工藝特點鮮明,造形優美,華美背光與本品甚為相似。上述四件佛造像皆可作本件同時期相似作品之參考,唯本尊像尺寸巨大,通體鎏金厚重而均勻,背光塑造精緻完整,更勝一籌。


圖四  十三至十四世紀〈釋迦牟尼佛坐像〉,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同圖三,頁 160 - 161,圖版 153
圖五  十一世紀 東北印度〈同侍從四臂觀音菩薩坐像〉,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同圖三,頁 51,圖版 50
圖六  十五世紀〈坐像彌勒菩薩〉,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圖像與風格: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造像(上)》,紫禁城出版社,2002 年,頁 233

 
帕拉王朝是在古笈多王朝國土所建立,為公元八至十二世紀的印度東北部重要政權,更是高度佛教化的國家。其造像藝術主流為笈多風格;再因盛行於東印度的印度教和密教對造像形貌影響,使造像之密教色彩和地域文化色彩尤為濃厚。十一世紀的西藏佛教則開始逐步復興,僧人參考域外藝術作品,融入西藏傳統審美和工藝,從而形成新型造像藝術風格。如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十一世紀東北印度〈同侍從四臂觀音菩薩坐像〉(圖五),其背光有華蓋,台座有帕拉造像常見之方形疊澀式裝飾,乃吸取帕拉王朝笈多風格,所形成歷史和佛教交流之「帕藏風格」造像(註)。爾後,隨伊斯蘭東侵,大批高僧及匠人為避難紛紛逃往西藏,使西藏佛教造像工藝更加受到影響,形成獨特造像藝術風格。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十三至十四世紀〈釋迦牟尼佛坐像〉(圖四)及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十五世紀〈坐像彌勒菩薩〉(圖六),配有背光,造像兼有元明特徵,裝飾華美,嵌有各色寶石,工藝細緻,兩者皆體現出西藏地區帕藏風格造像之鮮明特點。


圖七  北魏〈171 窟龕彌勒佛〉,炳靈寺石窟最大佛像,屬世界第九大佛,中國第五大佛,亦為甘肅第三大佛 
出處:摘錄自網站
圖八  十八世紀〈銅鎏金彌勒坐像〉,西藏布達拉宮七世達賴靈塔殿內供奉 
出處:摘錄自網站

 
彌勒為佛教八大菩薩之一,是大乘佛教瑜伽學派鼻祖,其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常被尊稱為彌勒佛,具慈悲、忍辱寬容、樂觀、光明與未來等象徵意義。其創立五部重要論著,即《現觀莊嚴論》、《大乘莊嚴經論》、《寶性論》、《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不僅是藏傳佛教瑜伽學派尊奉的主要經典,也為其它學派尊崇和研習,深受中國及西域佛教高僧如東晉「道安大師」、唐代「玄奘大師」及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的推崇。彌勒佛造像最早出現於西秦甘肅大寺溝石窟,其中北魏〈171 窟龕彌勒佛〉(圖七)是炳靈寺石窟最大佛像,屬世界第九大佛,中國第五大佛。
 
藏傳佛教分別起源於中亞、印度和中原漢地,在西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以鮮明民族風格及獨特藝術風貌成為中國藝術史上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藏傳佛教大規模影響漢地始於元而盛於清,元代以降,歷代宮廷均設專事造像之機構,如元代的梵像提舉司、明代御用監的佛作、清代造辦處等,呈現宮廷藏傳佛造像源流與豐富多彩的藝術風貌。細觀本品,為罕見大尺寸之彌勒菩薩經典造像,不僅具明代宮廷造像的共同特點,還有幾處獨特之處:一是其眉眼向兩側上挑、耳飾 U 形花璫、肩披袈裟、斜披素寬無紋聖帶,與常見平直眉眼、耳飾圓形花璫、帔帛繞過雙臂之造形明顯不同;二是背光有華蓋及長方束腰須彌寶座,乃吸取帕拉王朝笈多風格,與常見中原仰覆蓮瓣臺座有明顯差異。上述特點或帶有西藏地區帕藏風格,或帶有中原地區寫實傾向,皆顯示明代宮廷造像風格趨於定型和成熟的過渡性藝術特點,亦顯露彌勒菩薩在藏傳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同時也體現明代皇帝對藏族人民和藏傳佛教固有信仰的尊重。在明代宮廷造像中,借鑑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十三至十四世紀〈釋迦牟尼佛坐像〉(圖四)、十五世紀〈坐像彌勒菩薩〉(圖六),二者之精華再進一步融匯之彌勒造像極為少見,西藏地區目前發現布達拉宮七世達賴靈塔殿內供奉一尊十八世紀〈銅鎏金彌勒坐像〉(圖八)雖因時代轉變有些許不同之處,如背光上部中心金翅鳥已轉變成瑞獸,造像仍然保留藏帕風格,或為承襲本件明〈銅鎏金彌勒菩薩坐像〉之造像列證,可見本尊像之稀有程度。
 

拍場類似作品
圖九  十三至十四世紀 西藏中部風格〈銅鎏金彌勒菩薩像〉,拍賣於北京東正2016 年 11 月 11 日編號 130,高 22 公分,成交價 RMB 5,980,000


明代宮廷造像為宮廷御用監「佛作」所製作之漢藏風格造像,主要賞賜予西藏上層僧侶,為朝廷推行的宗教籠絡政策服務,具重要歷史、藝術、工藝和宗教價值,不僅見證明代漢藏民族之間的友好關係和深度文化藝術交流,更展現冶煉和鑄造技術之高度發展水準、反映明代藏傳佛教思想發展、教派發展和神像崇拜之基本面貌,是當今藝術品市場極受青睞和追捧之佛像品類。拍場相似之例可參見拍賣於北京東正 2016 年 11 月 11 日,編號 130,十三至十四世紀 西藏中部風格〈銅鎏金彌勒菩薩像〉(圖九),以人民幣 598 萬元成交,然其尊像僅 22 公分高,而本尊彌勒菩薩高達 80.5 公分,體量碩大更顯珍稀。
 
註:帕藏風格的形成是公元十至十二世紀期間,西藏與東印度帕拉王朝密切交流的結果。其間歷經兩次重大歷史事件,公元十一世紀前半葉,古格王朝請印度高僧阿底峽入藏弘法,1042 年抵達古格王朝,弘法三年後又於 1045 年由弟子仲敦巴請至衛藏弘法,直至 1054 年圓寂於衛藏聶塘;另為伊斯蘭族入侵,東印度王朝覆滅,不少佛教徒被迫出逃,轉道至西藏,漸而促進西藏後弘期佛教的復興。
 
請輸入以下資料後可下載狀況報告
姓  名:
電子信箱:
返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