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書畫收藏
張昊,生於1913年中國湖南省長沙縣,字禹功,號汀石,著名華人漢學家、作曲家與指揮家。其父張萬永為清朝秀才,由於家學淵源,張昊自幼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隨父習經史子集等古代典籍,奠定漢學基礎。
1937年畢業於國立音樂專科學校;1946年,張昊以第一名考取教育部公費留法獎學金,至巴黎國立音樂學院就讀;1955至1957年間連續三年進入義大利器濟音樂學院暑期大師班進修作曲與指揮;1961至1974年間,其重心轉往漢學,為中國古代音樂典籍進行譯譜或和聲編配,對研究、演奏及演唱中國古代音樂工作有其貢獻;1979年,任教於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舉家遷居台北。數年來,培育音樂人才無數,且其創作豐富,曾二度榮獲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文藝創作獎。
對中國文化、藝術別具興趣的張昊,除在音樂、漢學領域頗有建樹外,對書畫藝術的收藏有所心得。多年來精挑細選,每件作品都是其萬分珍視的收藏,今其家屬願意將此批張昊所藏佳作與眾人分享,極為難得,期待下一位藏家能接續擁有,相互交流欣賞書畫藝術之美。
張昊,生於1913年中國湖南省長沙縣,字禹功,號汀石,著名華人漢學家、作曲家與指揮家。其父張萬永為清朝秀才,由於家學淵源,張昊自幼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隨父習經史子集等古代典籍,奠定漢學基礎。
1937年畢業於國立音樂專科學校;1946年,張昊以第一名考取教育部公費留法獎學金,至巴黎國立音樂學院就讀;1955至1957年間連續三年進入義大利器濟音樂學院暑期大師班進修作曲與指揮;1961至1974年間,其重心轉往漢學,為中國古代音樂典籍進行譯譜或和聲編配,對研究、演奏及演唱中國古代音樂工作有其貢獻;1979年,任教於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舉家遷居台北。數年來,培育音樂人才無數,且其創作豐富,曾二度榮獲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文藝創作獎。
對中國文化、藝術別具興趣的張昊,除在音樂、漢學領域頗有建樹外,對書畫藝術的收藏有所心得。多年來精挑細選,每件作品都是其萬分珍視的收藏,今其家屬願意將此批張昊所藏佳作與眾人分享,極為難得,期待下一位藏家能接續擁有,相互交流欣賞書畫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