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負圖以上乘黃玉雕琢而成,黃中泛青,質地溫潤細膩,局部紅褐色皮沁,光澤柔和,富有深淺層次。馬呈俯臥狀,小耳貼伏於頂,頭頸處長鬃分向兩側,扭首回望,背上有二書卷,嘴銜綁書卷之綬帶。四肢收於腹下,馬腿靈動,下方浪濤洶湧,出水之馬盡顯其俊健體態,象徵「天授神物」,寓意帝王祥瑞當出,是對太平盛世的讚頌。
天馬之形象古已有之,《山海經》載:「馬成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日天馬。」又《周易》:「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上天授予的祥瑞之兆。相傳聖王如有德政,上天會授予河圖洛書,由天馬背負出現,象徵天子為天命所歸,有合法治理天下的權威。以「天馬負圖」為題材之作可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白玉龍馬負圖〉(圖一),其造形姿態與本品極為相似,可資參考。本品以中國傳統文化的題材為雕琢主題,俐落線條雕刻出天馬的樣貌與姿態,形神兼備,富有俊美之姿,極具玩賞性,並蘊含「和平昌盛」、「國泰民安」寓意深遠而難得。

文獻參考
圖一 清〈白玉龍馬負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天馬之形象古已有之,《山海經》載:「馬成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日天馬。」又《周易》:「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上天授予的祥瑞之兆。相傳聖王如有德政,上天會授予河圖洛書,由天馬背負出現,象徵天子為天命所歸,有合法治理天下的權威。以「天馬負圖」為題材之作可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白玉龍馬負圖〉(圖一),其造形姿態與本品極為相似,可資參考。本品以中國傳統文化的題材為雕琢主題,俐落線條雕刻出天馬的樣貌與姿態,形神兼備,富有俊美之姿,極具玩賞性,並蘊含「和平昌盛」、「國泰民安」寓意深遠而難得。

文獻參考
圖一 清〈白玉龍馬負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