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尊像為一觀音二弟子二菩薩背屏式造像,皆跣足呈立姿,分別站立於橢圓形二、三層台階座上。造像以白砂石彩繪,表面僅存留原以硃砂為底色之色彩,石質堅實細密,色澤沉穩。主尊觀音菩薩梳高髻,髮絲細密整齊,頭戴花冠,冠中化佛。面龐豐滿方圓,雙目微微下視,直鼻,大耳垂肩,胸佩掛華麗瓔珞,右手舉至胸前施無畏印,左手掌心向外自然下垂,施與願印。身披穿璧式帔帛,衣緣鏨刻珠式花卉,內著僧祇支,下穿長裙,隱約可現尊像軀體的輕微起伏變化。兩側有弟子和脅侍菩薩,均身著貼體薄衣,洗鍊的衣紋透過出水式袈裟,可現軀體健碩、柔美之造像風格。
五尊像皆有圓形頭光,其上飛天捧花環,頂部雕舍利塔,兩側為形體矯健、弓身揚肢的祥龍。後方由兩株交互纏繞的菩提樹構成背屏,層疊的樹冠形成扉棱狀邊緣,樹幹分叉處鏤孔透雕,背屏中上部雕造伎樂天人、飛天,持各式樂器,奏樂遮護主尊。方形底座正面中央雕化生童子托舉博山香爐,兩旁為蹲坐瑞獅,兩側邊雕力士像。整體刻劃層次分明,為北齊新式樣造形。今山西博物院庋藏北齊〈觀音菩薩五尊像〉(圖一)、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庋藏北齊〈觀音石碑像〉(圖二),與本品皆為「龍樹背龕式」之北齊石雕造像作品,可資比對參考。
在古希臘雕塑藝術影響下,佛教造像最早出現於印度西北部犍陀羅地區。約於公元一世紀傳入中國後,開始吸收、融入中原文化藝術,逐步發展形成具中華內涵、鮮明時代風格與不同地區特色的中國佛造像藝術體系。中國北方多岩山,石材佳,更多壁立千仞、石窟千孔、佛像萬尊的壯麗景觀。其中規模最大的有山西的雲崗、天龍山,甘肅的敦煌石窟,河南龍門,河北響堂山⋯等石窟。這些石窟依山架勢,削壁成城,或大刀闊斧、或精雕細鑿,在綿亙數十里的山脈上鑿洞雕佛,碑像從高浮雕、背屏式半圓雕到單體圓雕皆有,豐富多姿。然隨北齊滅亡,北周武帝實行滅佛運動,中原北方原供奉於寺院、石窟等宗教道場受沉重打擊。
北齊政權為鮮卑化漢人建立,其與南朝交往,與西域聯繫,天竺佛法東傳,中印之間交流,將時代風貌、地區特色與藝術風格交織,創造出全新的中國式佛教造像藝術魅力。如「褒衣博帶」、「秀骨清像」、「曹衣出水」等代表性特徵皆有呈現,並受印度笈多風格影響,出現具有典型地域特色之「龍樹背龕式」造像,展現多元文化交融,孕育出北齊一代頗具特色的佛教造像藝術。

文獻參考
圖一 北齊〈觀音菩薩五尊像〉,1954 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山西博物院庋藏,摘錄自山西博物院網站
圖二 北齊〈觀音石碑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庋藏,摘錄自美國弗利爾美術館網站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三 北齊〈石佛像〉,拍賣於香港保利 2013 年 4 月 7 日,編號 748,成交價 HKD 2,645,000
「龍樹背龕式」,為半圓形背屏上簡略勾勒出樹葉形狀,或為兩株交纏的菩提樹樹冠層疊鏤空,並裝飾寶塔、飛天、流蘇、化佛等。雕刻技法純熟,技藝高超,類型多樣,有「坐佛五尊像」、「坐佛七尊像」、「彌勒五尊像」、「雙思惟菩薩像」、「思惟五尊像」等,內容豐富,形象生動,雕工精美細緻且多數保有彩繪和貼金,極具地方特色。本造像以透雕、圓雕、淺浮雕及線刻等雕刻風格呈現,五尊像衣著以精細淺浮雕裝飾,在疏簡平淡中流露出挺拔風韻。細觀之,整體組成人物清晰,構圖層次豐富,雕鑿精緻細膩,規模高達六十四公分,且保存完整,實為北齊石龕造像之珍品。
五尊像皆有圓形頭光,其上飛天捧花環,頂部雕舍利塔,兩側為形體矯健、弓身揚肢的祥龍。後方由兩株交互纏繞的菩提樹構成背屏,層疊的樹冠形成扉棱狀邊緣,樹幹分叉處鏤孔透雕,背屏中上部雕造伎樂天人、飛天,持各式樂器,奏樂遮護主尊。方形底座正面中央雕化生童子托舉博山香爐,兩旁為蹲坐瑞獅,兩側邊雕力士像。整體刻劃層次分明,為北齊新式樣造形。今山西博物院庋藏北齊〈觀音菩薩五尊像〉(圖一)、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庋藏北齊〈觀音石碑像〉(圖二),與本品皆為「龍樹背龕式」之北齊石雕造像作品,可資比對參考。
在古希臘雕塑藝術影響下,佛教造像最早出現於印度西北部犍陀羅地區。約於公元一世紀傳入中國後,開始吸收、融入中原文化藝術,逐步發展形成具中華內涵、鮮明時代風格與不同地區特色的中國佛造像藝術體系。中國北方多岩山,石材佳,更多壁立千仞、石窟千孔、佛像萬尊的壯麗景觀。其中規模最大的有山西的雲崗、天龍山,甘肅的敦煌石窟,河南龍門,河北響堂山⋯等石窟。這些石窟依山架勢,削壁成城,或大刀闊斧、或精雕細鑿,在綿亙數十里的山脈上鑿洞雕佛,碑像從高浮雕、背屏式半圓雕到單體圓雕皆有,豐富多姿。然隨北齊滅亡,北周武帝實行滅佛運動,中原北方原供奉於寺院、石窟等宗教道場受沉重打擊。
北齊政權為鮮卑化漢人建立,其與南朝交往,與西域聯繫,天竺佛法東傳,中印之間交流,將時代風貌、地區特色與藝術風格交織,創造出全新的中國式佛教造像藝術魅力。如「褒衣博帶」、「秀骨清像」、「曹衣出水」等代表性特徵皆有呈現,並受印度笈多風格影響,出現具有典型地域特色之「龍樹背龕式」造像,展現多元文化交融,孕育出北齊一代頗具特色的佛教造像藝術。

文獻參考
圖一 北齊〈觀音菩薩五尊像〉,1954 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山西博物院庋藏,摘錄自山西博物院網站
圖二 北齊〈觀音石碑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庋藏,摘錄自美國弗利爾美術館網站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三 北齊〈石佛像〉,拍賣於香港保利 2013 年 4 月 7 日,編號 748,成交價 HKD 2,645,000
「龍樹背龕式」,為半圓形背屏上簡略勾勒出樹葉形狀,或為兩株交纏的菩提樹樹冠層疊鏤空,並裝飾寶塔、飛天、流蘇、化佛等。雕刻技法純熟,技藝高超,類型多樣,有「坐佛五尊像」、「坐佛七尊像」、「彌勒五尊像」、「雙思惟菩薩像」、「思惟五尊像」等,內容豐富,形象生動,雕工精美細緻且多數保有彩繪和貼金,極具地方特色。本造像以透雕、圓雕、淺浮雕及線刻等雕刻風格呈現,五尊像衣著以精細淺浮雕裝飾,在疏簡平淡中流露出挺拔風韻。細觀之,整體組成人物清晰,構圖層次豐富,雕鑿精緻細膩,規模高達六十四公分,且保存完整,實為北齊石龕造像之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