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天銅合金鑄成,採用失蠟鑄造技法,其合金成分與中原地區明顯不同,以「砷」的成分最為特殊,為雲南稀有金屬。尊像威武雄壯,尊顏敬畏,虎背熊腰呈立姿,一面三目四臂,四臂分執四物,三物已佚,僅剩左手主臂於胸前持嘎巴拉碗,姿態典型。頭戴三骷髏冠,鬚髮呈火焰狀,三目圓睜,蹙眉瞋目,捲舌咧口,獠牙外露,猙獰無比。上身袒露,脖上掛有五人頭項鍊,以蛇為耳璫、臂釧和足飾,天衣繞臂飄揚身後,動感強烈。腰間圍虎皮,環繞骷髏,繫結帶,衣褶轉折自若。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大理國描工張勝溫所繪之「梵像卷」中的大理國時期〈大聖大黑天-梵像圖局部〉(圖一)及〈大安藥叉神-梵像圖局部〉(圖二),與本品相仿,只是一為四臂、一為六臂,皆應屬同期之作,為南詔大理大黑天圖像極為重要的例證。這些大黑天形像皆不見於其他地區,乃大理國君奉中原為正朔,自覺引進和學習中原漢文化的表現,一方面吸收漢傳佛教的精髓,另一方面也受藏傳佛教影響,此風格稱之為「漢藏風格」,也反映出當時鑄像技藝之高、崇佛之誠。
大黑天梵名為Mahakala,又稱為摩訶迦羅,本是印度教濕婆神的化身,後為佛教密宗所吸收,遂成密教護法神。其信仰在中國佛教中並不顯著,然南詔以來,大理密教流行,成為南詔佛教的重要流派。雲南大黑天的相關記載,最早見於元代雲南的地方文獻。元至正(1341-1370)初昆明王昇撰〈大靈廟碑記〉:「蒙氏威成王(712-728 年在位)尊信摩訶迦羅大黑天神,始立廟肖像祀之,其靈赫然。世祖以之載在祀典,至今滇人無間遠邇.遇水旱疾病禱之,無不應者。」又明李元陽《雲南通志》:「摩伽陀,天竺人。蒙氏時卓錫於騰衝長洞山,闡瑜伽教,演祕密法,祈禱必應。」可知南詔時期,天竺僧侶到雲南弘傳密法,南詔三世主威成王也許就是在他們的勸化下,才信奉大黑天神,也逐漸發展出獨特的大黑天圖像。

文獻參考
圖一 大理國時期〈大聖大黑天-梵像圖局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大理國描工張勝溫所繪之「梵像卷」, 收錄於《故宮學術季刊第十三卷第二期》,頁 41,圖版 6
圖二 大理國時期〈大安藥叉神-梵像圖局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收錄於同圖一,頁 42,圖版 7
圖三 北宋時期南詔疆域圖,摘錄自網站
鼎盛時期的南詔,時間跨度約同步於中原的唐、宋階段,從地理位置看,雲南位於南亞、東南亞十字路口,北面西藏,西鄰印度,東接中原(圖三)。不同種類的佛教及其元素可從內地、西藏、東南亞和印度直接匯聚於雲南,因而大黑天的藝術形象帶有外來風格。至今,雲南仍然保留藏傳佛教、漢傳大乘佛教、北傳上座部之漢藏佛教等眾多佛教流派和遺存。其中漢傳大乘佛教如龍門石窟奉先寺唐〈天王像〉( 圖四),藏傳佛教如雲南省博物館庋藏宋大理國〈銅鎏金大黑天立像〉( 圖五)。細觀之,本尊像以蛇為耳璫、臂釧和足飾,骷髏項飾,是在西藏成熟的藝術風格基礎上,大膽吸收漢地的審美觀念。造像體勢威猛,如巡行般富有動感,工藝精湛,將漢藏藝術的表現手法和工藝技術完美融合一體,作品採兼容並蓄的能度,正是秉承漢藏藝術交流的新藝術風格,實為宋大理國造像佳作。
《維摩詰經》記載,娑婆世界之極上處,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眾香國,至今還在。那裡的樓閣與道路皆用香製,其香氣遠遠超過十方諸佛世界。明清時期,此傳說中的佛國被認為是唐宋時期的南詔大理國都城—大理。明代李元陽《大理府志》記載「蒼洱之間,妙香城也」。清代陳鼎的《滇黔紀游》稱「大理府為天竺之妙香國」。由於歷史原因,一批珍貴的南詔大理國佛像流失到海外。據統計,歐美一些大型博物館或以收藏東方文物為主的博物館,例如大英博物館、法國吉美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美國舊金山藝術館、美國聖地亞哥藝術館、美國丹佛藝術館、美國芝加哥藝術中心、美國華盛頓弗里爾美術館等,均收藏有南詔大理國的重要佛造像。近年來,市場上這種大理國的大黑天像極為罕見,如香港邦瀚斯2017年10月3日,編號10,十二世紀晚期/ 十三世紀早期〈大黑天銅像〉(圖六)拍出1062 萬港元高價,可作參考比對。

文獻參考
圖四 唐 龍門石窟 奉先寺〈天王像〉,摘錄自中華古蹟學習知識庫網站
圖五 宋大理國(937—1253)〈銅鎏金大黑天立像〉,雲南省博物館庋藏,
收錄於《妙香秘境-雲南佛教藝術展》,人間文教基金會,2018 年,頁 54
拍場類似作品
圖六 雲南,大理國十二世紀晚期/十三世紀早期〈大黑天銅像〉,
拍賣於香港邦瀚斯 2017 年 10 月 3 日,編號 10,成交價 HKD 10,620,000
大黑天梵名為Mahakala,又稱為摩訶迦羅,本是印度教濕婆神的化身,後為佛教密宗所吸收,遂成密教護法神。其信仰在中國佛教中並不顯著,然南詔以來,大理密教流行,成為南詔佛教的重要流派。雲南大黑天的相關記載,最早見於元代雲南的地方文獻。元至正(1341-1370)初昆明王昇撰〈大靈廟碑記〉:「蒙氏威成王(712-728 年在位)尊信摩訶迦羅大黑天神,始立廟肖像祀之,其靈赫然。世祖以之載在祀典,至今滇人無間遠邇.遇水旱疾病禱之,無不應者。」又明李元陽《雲南通志》:「摩伽陀,天竺人。蒙氏時卓錫於騰衝長洞山,闡瑜伽教,演祕密法,祈禱必應。」可知南詔時期,天竺僧侶到雲南弘傳密法,南詔三世主威成王也許就是在他們的勸化下,才信奉大黑天神,也逐漸發展出獨特的大黑天圖像。

文獻參考
圖一 大理國時期〈大聖大黑天-梵像圖局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大理國描工張勝溫所繪之「梵像卷」, 收錄於《故宮學術季刊第十三卷第二期》,頁 41,圖版 6
圖二 大理國時期〈大安藥叉神-梵像圖局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收錄於同圖一,頁 42,圖版 7
圖三 北宋時期南詔疆域圖,摘錄自網站
鼎盛時期的南詔,時間跨度約同步於中原的唐、宋階段,從地理位置看,雲南位於南亞、東南亞十字路口,北面西藏,西鄰印度,東接中原(圖三)。不同種類的佛教及其元素可從內地、西藏、東南亞和印度直接匯聚於雲南,因而大黑天的藝術形象帶有外來風格。至今,雲南仍然保留藏傳佛教、漢傳大乘佛教、北傳上座部之漢藏佛教等眾多佛教流派和遺存。其中漢傳大乘佛教如龍門石窟奉先寺唐〈天王像〉( 圖四),藏傳佛教如雲南省博物館庋藏宋大理國〈銅鎏金大黑天立像〉( 圖五)。細觀之,本尊像以蛇為耳璫、臂釧和足飾,骷髏項飾,是在西藏成熟的藝術風格基礎上,大膽吸收漢地的審美觀念。造像體勢威猛,如巡行般富有動感,工藝精湛,將漢藏藝術的表現手法和工藝技術完美融合一體,作品採兼容並蓄的能度,正是秉承漢藏藝術交流的新藝術風格,實為宋大理國造像佳作。
《維摩詰經》記載,娑婆世界之極上處,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眾香國,至今還在。那裡的樓閣與道路皆用香製,其香氣遠遠超過十方諸佛世界。明清時期,此傳說中的佛國被認為是唐宋時期的南詔大理國都城—大理。明代李元陽《大理府志》記載「蒼洱之間,妙香城也」。清代陳鼎的《滇黔紀游》稱「大理府為天竺之妙香國」。由於歷史原因,一批珍貴的南詔大理國佛像流失到海外。據統計,歐美一些大型博物館或以收藏東方文物為主的博物館,例如大英博物館、法國吉美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美國舊金山藝術館、美國聖地亞哥藝術館、美國丹佛藝術館、美國芝加哥藝術中心、美國華盛頓弗里爾美術館等,均收藏有南詔大理國的重要佛造像。近年來,市場上這種大理國的大黑天像極為罕見,如香港邦瀚斯2017年10月3日,編號10,十二世紀晚期/ 十三世紀早期〈大黑天銅像〉(圖六)拍出1062 萬港元高價,可作參考比對。

文獻參考
圖四 唐 龍門石窟 奉先寺〈天王像〉,摘錄自中華古蹟學習知識庫網站
圖五 宋大理國(937—1253)〈銅鎏金大黑天立像〉,雲南省博物館庋藏,
收錄於《妙香秘境-雲南佛教藝術展》,人間文教基金會,2018 年,頁 54
拍場類似作品
圖六 雲南,大理國十二世紀晚期/十三世紀早期〈大黑天銅像〉,
拍賣於香港邦瀚斯 2017 年 10 月 3 日,編號 10,成交價 HKD 10,6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