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像精銅鑄造,比丘相,貌圓態豐,闊額長耳,眉如初月,眼瞼低垂,嘴角上翹,面容寧靜智慧,慈祥莊嚴。身著通肩袒右衲衣,前衣結帶,垂褡自然,右手於胸前結說法印,左手覆於膝上,背為環狀火燄紋。半跏趺坐於長方形台座之上,左腿自然下放踏著蓮花台,座下為四足二層疊澀式台階。1956 年在蘇州瑞光塔第三層塔心天宮發現,蘇州博物館庋藏宋〈銅地藏菩薩坐像〉(圖一),雖發現之初即丟失裝飾用背光,然其造形與風格,可為本品同一時期相似之例證。又北京首都博物館庋藏宋代吐蕃時期〈蓮花手菩薩像〉(圖二),背後有環狀背光,飾火燄紋及台座上層為蓮花台,下層為二層方座之技法,與本品極為相似,皆為佛教典型的造像風格。

文獻參考
圖一 宋〈銅地藏菩薩坐像〉,1956 年江蘇省蘇州市瑞光寺塔第三層天宮發現,蘇州博物館庋藏,
收錄於《七寶瑞光-中國南方佛教藝術展》,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14 年,頁 161
圖二 宋代吐蕃時期〈蓮花手菩薩像〉,北京首都博物館庋藏,
收錄於《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上)》,北京市文物局,2001 年,頁 102,圖版 60
圖三 唐〈地藏菩薩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收錄於《法象威儀-彭楷棟先生捐贈文物特展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4 年,頁 150,圖版 143
地藏菩薩,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而得名。與觀音、文殊、普賢,成為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據佛書記載,地藏菩薩托胎為新羅國王子,生於中國唐朝武則天時期,姓金名喬覺,自幼出家。在唐玄宗時來到中國,入安徽九華山苦行修煉。由於其在無佛的「五濁惡世」(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濟渡眾生,為讓眾生能深信因果,皈依三寶,而示現僧人相。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唐〈地藏菩薩像〉(圖三)、蘇州博物館庋藏宋〈銅地藏菩薩坐像〉(圖一)及本件宋〈銅漆金地藏菩薩坐像〉,皆是漢傳地藏菩薩半跏趺坐姿軌跡的重要表現。本尊像造形端莊,生動寫實,全器皮殼呈現深沉靜謐的古銅及銅綠的自然沁色,其局部隱約可見當時所施泥金風采,極為古樸典雅,為宋代內地鑄造風格的造像精品。

拍場類似作品
圖四 元〈銅漆金地藏菩薩坐像〉,
拍賣於香港保利 2015 年 10 月 6 日,編號 3695,成交價 HKD 330,400

文獻參考
圖一 宋〈銅地藏菩薩坐像〉,1956 年江蘇省蘇州市瑞光寺塔第三層天宮發現,蘇州博物館庋藏,
收錄於《七寶瑞光-中國南方佛教藝術展》,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14 年,頁 161
圖二 宋代吐蕃時期〈蓮花手菩薩像〉,北京首都博物館庋藏,
收錄於《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上)》,北京市文物局,2001 年,頁 102,圖版 60
圖三 唐〈地藏菩薩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收錄於《法象威儀-彭楷棟先生捐贈文物特展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4 年,頁 150,圖版 143
地藏菩薩,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而得名。與觀音、文殊、普賢,成為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據佛書記載,地藏菩薩托胎為新羅國王子,生於中國唐朝武則天時期,姓金名喬覺,自幼出家。在唐玄宗時來到中國,入安徽九華山苦行修煉。由於其在無佛的「五濁惡世」(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濟渡眾生,為讓眾生能深信因果,皈依三寶,而示現僧人相。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唐〈地藏菩薩像〉(圖三)、蘇州博物館庋藏宋〈銅地藏菩薩坐像〉(圖一)及本件宋〈銅漆金地藏菩薩坐像〉,皆是漢傳地藏菩薩半跏趺坐姿軌跡的重要表現。本尊像造形端莊,生動寫實,全器皮殼呈現深沉靜謐的古銅及銅綠的自然沁色,其局部隱約可見當時所施泥金風采,極為古樸典雅,為宋代內地鑄造風格的造像精品。

拍場類似作品
圖四 元〈銅漆金地藏菩薩坐像〉,
拍賣於香港保利 2015 年 10 月 6 日,編號 3695,成交價 HKD 33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