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熱釋光測年法檢測報告編號 C117g59, 2017 年 8 月 17 日
Oxford Authentication Ltd. thermoluminescence test (No. C117g59, 17 August 2017)
仕女昂首端立,頭梳高髻,面頰豐潤飽滿帶紅妝,彎眉細目,隆鼻紅唇微露笑意,五官精緻,神色莊重恭謹。身穿長裙,身形些微側彎,裙擺曳地露出尖頭履。雙手舉至胸前,指尖纖細,手拿絹帕,姿態柔美優雅。襦裙雖然寬大,但由袖子部分衣褶的垂墜,及雙足之間裙擺的聚攏,仍可於曲線流動間感覺出裙袍下肢體的渾圓厚實,充分展現盛唐時期女子的雍容大度與自信神彩。整體藝術手法寫實,豐腴中的雅致,流露出盛唐女子華貴的氣質與魅力。
唐代陶俑表現內容、題材廣泛,所塑人像生活氣息濃郁,幾乎囊括唐人生活各個層面,不僅是當時藝術成就的高超體現,亦為彼時世俗生活的真實寫照。其製作多以紅陶或灰陶土為胎,合模翻製後,經過精心修飾,入窯燒造,再加飾彩繪。本品以燒成的紅陶為底,敷上白色化妝土,化妝土之上再以紅、綠、黑等各色顏料彩繪其上而成。因時間久遠,最初鮮亮的彩繪大多數已脫落,仍可從殘留痕跡遙想仕女當初的鮮明樣貌。
唐代社會開放包容而創新,女性地位高,不乏充滿才情學識、在朝履職的女性。女俑主要有貴族婦女、侍女、藝伎三種形象,更可見許多中國繪畫技法與雕塑工藝的結合。尤其是陶俑之服飾,工匠利用許多陰線紋以及陽線紋裝飾,線條疏密相間、流暢自如,衣褶更為生動。且此時期女子崇尚肥體之美,健康自信的神采為其他時期所罕見。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唐〈灰陶加彩仕女俑〉(圖一),與本件陶俑皆於蓬鬆的髮頂挽著高髻,烘托滿月般豐潤的面龐,充分表現盛唐仕女「大髻寬衣」、「豐厚為體」之形象,將女子端麗的身姿與氣度定格成永恆的藝術作品。

文獻參考
圖一 唐〈灰陶加彩仕女俑〉,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