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白玉質,質地瑩潤細膩,局部有深淺不一褐色沁。雕琢為敞口樹樁形,器表仿松幹紋理,凹凸起伏,節眼清晰,一截松枝橫逸,松針細密如輪,形態逼真自然。外壁刻有「乾隆年製」雙行四字篆書款,字體規整,刀法俐落。整件筆筒構思巧妙,將樹木與文房用具結合,透過溫潤淡雅的玉質表現出悠遠意境,文人氣息濃厚,令人愛不釋手。
筆筒是中國古代不可或缺的文房用具,其流行和文人賦予其禮儀內涵有關。明代文人朱彝尊《筆筒銘》:「筆之在案,或側或頗,猶人之無儀,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閑彼放心,歸無邪。」將筆筒比作文房用具中的禮儀之器,筒以束之,如人之有禮,道出筆筒在文房用器中的儀禮內涵。
明代中期以後,隨著竹木刻筆筒的出現,常見的筒形筆筒蔚然成風,且材質多樣。清代,筆筒製作更多,材質更為豐富,其中玉質筆筒的製作不僅要求玉料大小,更講求其完整性。乾隆中期以後,隨著貢玉制度的形成,大量和闐玉源源不斷的輸入宮廷,玉質筆筒數量進而增多,且雕琢益發精美。安徽省博物館庋藏明〈玉筆筒〉(圖一)、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青玉鶴壽松齡圖筆筒〉(圖二),與本品皆取蒼松為雕琢主題,結合自然逸趣與實用器具,為極具文人氣息之文房雅品。

文獻參考
圖一 明〈玉筆筒〉,安徽省博物館庋藏,收錄於《中國文房四寶全集 4 -文房清供》,
北京出版社,2008 年,頁 65,圖版 82
圖二 清〈青玉鶴壽松齡圖筆筒〉,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收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玩》,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年,頁 84,圖版 54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三 清乾隆〈御製白玉松樹紋筆筒〉,
拍賣於香港佳士得 2007 年 10 月 9 日,編號 1334,成交價 HKD 18,80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