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瓶口內斂鼓起作蒜頭口,長頸,溜肩,圓腹,外撇圈足。口沿、雙瑞獅鋪首耳及圈足以鍍金裝飾,光亮閃耀。器型秀美周正,以天藍琺瑯釉作地,掐絲技法於口緣飾紅、綠相間如意紋一周,肩飾黃色西番蓮,纏枝葉翻折卷曲向頸部生長。腹部中心以粉紅色西番蓮花綻放盛開,花瓣翻卷,周圍枝葉翻折卷曲,並以同色西番蓮花分三區,相互對應之勢充滿祥和意味,間以瑞獸鋪首,並在額上嵌紅寶,象徵高貴與權勢。圈足上以一周纏枝菊花紋作裝飾。整器顯露西洋風格的華麗多姿,如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中期〈掐絲琺瑯纏枝蓮紋海棠式蒜頭瓶〉,造形與本器極為相似,可資參考。唯本品以掐絲琺瑯西番蓮紋與鎏金鋪首嵌紅寶的裝飾,布局更為繁複,呈現華美富麗之態,略勝一籌。
明初曹昭《格古要論》:「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佛郎嵌相似⋯內府作者細潤可愛。」其後,清朱珪等奉敕所撰《皇朝詞林典故》載有「鏤金錯采碧琅玕」之詩句。本器以精銅為胎,形制規整,胎壁厚重,鍍金亮眼奪目。掐絲技法嫻熟,紋飾粗細均勻流暢,構圖對稱,精巧秀雅,富以紅、粉紅、綠、黃等色掐絲琺瑯釉,絢麗異常,展現濃厚宮廷氣息之高貴華美風貌。細觀本件蒜頭瓶造形優美俊挺,取法於漢〈蒜頭壺〉(圖二),體現乾隆朝崇尚摹古,追求融匯古今之精粹於一體之風尚,予人線條流暢且古樸絢麗的視覺饗宴,不失為清乾隆時期仿古之佳作。

文獻參考
圖一 清中期〈掐絲琺瑯纏枝蓮紋海棠式蒜頭瓶〉,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收錄於《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琺瑯器編 3 -清掐絲琺瑯》,紫禁城出版社,2011 年,頁 161,圖版 126
圖二 漢〈蒜頭壺〉,著錄於《西清古鑑》、卷二十二.漢〈溫壺二〉,
收錄於《鑑古-乾隆朝的宮廷銅器收藏》,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2021 年,頁 131,圖版 II-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