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時期的掐絲琺瑯器是傳世琺瑯作品中數量最多、風格最為明確的一批。無論是對琺瑯色料燒造技術,或銅礦進口均有相當程度的掌握;同時,鍍金技術亦受藏傳佛教影響而臻上乘。在皇帝篤信藏傳佛教並延續明代宮廷使用掐絲琺瑯器作為奢侈品的時空脈絡下,其運用範圍擴及皇室生活的不同層面。其中,西洋風格掐絲鑲嵌畫琺瑯、藏傳佛事用器、仿青銅器型和明代作品的掐絲琺瑯器,為最受皇帝珍賞的類型。
由於乾隆皇帝崇尚師古,下令造辦處製作許多源自商周青銅禮器的仿古琺瑯作品,具濃重宮廷色彩和皇家氣息。如本次拍品編號330 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瑯獸面紋出戟方觚〉、331 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瑯西番蓮紋雙鋪首嵌寶蒜頭瓶〉及333 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瑯纏枝蓮紋四鋪首活環瓶〉等,藍本皆取自《西清古鑑》,為該時期摹古創新之佳例。
透過本次拍賣,我們可了解乾隆時期掐絲琺瑯工藝的產造狀況,並更細緻地認識該批作品如何體現乾隆時期延續前朝工藝,並融合歐洲、西藏、漢民族及滿蒙文化等不同元素,造就豐富多變的作品樣貌,極為繽紛多彩。
爐呈圓口,頸部短束,鼓腹下垂,底承三乳足。口沿鍍金鐫回紋,兩側飾對稱橋形耳,底部中央陰刻「大明宣德年製」三行六字楷書款。外壁通體以天藍色琺瑯釉為地,用紅、黃、白、寶藍等色飾纏枝番蓮紋,釉色濃郁雅正,掐絲精細,花朵豐滿。整體造形比例勻稱,銅胎質地堅實細膩,鍍金光亮,圖案裝飾色彩絢麗,盡顯繁縟,置於几案,為沉穩大器之陳設作品。
瓶三式,即指香爐,香瓶及香盒三種器具,燕居焚香是宋代至清代文人士大夫的一種生活雅趣。彼時摹古之風盛行,商鼎周尊造形器物開始出現在上層社會裝飾中,並成為文房清供之佳物。乾隆十四年奉敕撰《西清古鑑》,極大推動金石學研究發展和慕古之風。
本器形制取欽定欽定四庫全書-西清古鑑、卷一.商〈祖鼎〉(圖一)為藍本,而略有增減變化。整器造形協調勻稱,莊嚴肅穆,滿飾各色掐絲琺瑯釉,相互映襯,呈現華美富麗之態,予人線條流暢且古樸絢麗的視覺效果,不失為清代仿古之佳作。

文獻參考
圖一 欽定四庫全書-西清古鑑、卷一.商〈祖鼎〉,
收錄於《景印擒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史部一五七冊、器用類,世界書局,1986 年,頁 2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