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爐取整料白玉雕琢,玉質瑩潤凝脂,結晶細密光潔。器分蓋與爐,子母口緊密吻合。蓋頂為盤龍鈕,龍呈蹲姿,頭上單角,四肢粗壯,尾部上揚與鬚相接,姿態威猛,動感十足。蓋面四角飾以變形蟬紋。爐呈倭角矩形體,寬邊平口,短束頸,頸、腹兩側鏤雕龍首,下置活環耳。爐肩四邊飾變形夔龍紋,下腹蓮瓣紋一周,線條挺拔硬朗,靈動流暢,餘光素簡約又不失清雅秀麗。底承四獸足,呈現恢弘神威。整體造形凝練沉穩,磨工細潤,雕刻技法純熟,起線與打窪互相搭配,卻又涇渭分明,凸顯兩者之間相得益彰的效果,是為文房清供、陳設、玩賞之用,常置於案頭,予人雍容典雅之感。
玉器仿古,古已有之,以北宋金石學興起之後尤為盛行。宋元以降,文人士大夫收藏、鑑賞古玉蔚然成風。清代乾隆皇帝好古,上行下效仿古之風尤為盛行,其中最具鮮明特點的就是仿古彝器,在器型、紋飾上對商周特別是西周青銅禮器進行仿製。本件蓋爐則以中國歷史博物館庋藏春秋中期〈秦公簋〉(圖一)為基礎,並融合當時代的風格特點,製作出既有古代遺韻,又顯變化的嶄新樣貌。如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碧玉獸耳菊瓣紋爐〉(圖二),與本品皆屬十八世紀仿古創新之佳例。以圓雕獸首為主題,捨去喧賓奪主之紋飾,採用素面設計,凸顯玉材本身細密瑩透之質,古樸中不失靈動,演繹出遠古青銅器神秘風格,更體現十八世紀仿古玉雕特徵。在實用的焚香功能之餘,以其古樸、穩重風格烘托出莊嚴氛圍,甚是難得之陳設觀賞佳品。

文獻參考
圖一 春秋中期〈秦公簋〉,中國歷史博物館庋藏,收錄於《中國青銅器全集 7 -東周 1》,
文物出版社,1998 年,頁 42,圖版 40
圖二 清〈碧玉獸耳菊瓣紋爐〉,清宮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收錄於《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編 10 -清》,紫禁城出版社,2011 年,頁 141,圖版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