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爐取整料白玉為材,細膩瑩潤,光澤飽滿。分蓋與爐身,蓋呈四坡簷,頂設束腰方冠式捉鈕,鈕下刻蓮瓣紋一周,蓮瓣飽滿,排列規整。蓋及爐腹四棱線施琢雙勾技法,以壓地隱起飾仿古獸面紋,眉線凹凸曲折,紋飾古樸抽象。方形爐口,四壁向下斜收,近底處凸棱一周,下承仰蓮瓣紋,與蓋面覆蓮瓣紋呼應。爐身四面凸雕獸首銜環,獸大眼,濃眉捲曲,鼻翼寬厚,吐長舌連接爐腹恰成半圓形環,一派複刻的擬古風格。整體除局部雕琢仿古紋飾加強裝飾效果,亦增加端莊肅穆感,餘處遵循「良玉不雕」原則,體現玉如凝脂、精光內蘊之特色。
清乾隆時期,皇帝熱衷於收藏,且平定回部掌握和闐玉料的來源,為仿古玉器的製作創造有利條件。當時的仿古玉器基本為宮中造辦處製作,從數量到品質皆達到高峰。此時期的仿古玉器大致可分為三種,一是在形式上仿古,即以青銅器或古玉為藍本,進行完全仿古;二是根據新意改作古玉;三是風格上仿古,器型和紋飾比古器多有增損,然仿其神韻。本品玉質上乘,做工淳厚古樸,從欽定四庫全書-西清古鑑、卷十三・周〈邢侯方彝〉(圖一)之形制,可作為仿古之複刻原型範本。然無論器型或紋飾皆加入新的創意與巧思,且四方形爐在清宮玉器中較為少見,極具典藏價值。
.jpg)
文獻參考
圖一 欽定四庫全書-西清古鑑、卷十三・周〈邢侯方彝〉,收錄於《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史部第一五七冊、器用類,世界書局,1986 年,頁 243-359
本件方爐四坡簷蓋造形,乃擬仿宮殿式建築的屋頂。紫禁城太和門正門頂(圖二)可為本品坡簷蓋造形之參考。太和殿又稱金鑾殿,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屬中國皇宮主殿最尊貴的建築形式。細觀整體,造形方正規矩,製作工藝考究,刀法俐落,靈動流暢,未雕琢繁雜紋飾,以玉材本身剔透美感取勝,富有淡雅柔美姿態,反映文人高潔情趣,常置案頭,予人雍容典雅美感。

文獻參考
圖二 太和門正門,收錄於《紫禁城宮殿》,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 年,頁 52,圖版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