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菩薩瓷塑,胎質細密,髮髻、寶冠、瓔珞、帔帛及蓮座皆以亮麗的琺華彩釉裝飾,華美絕倫。尊像髮梳高髻,兩縷髮辮自然垂肩,頭戴五葉花冠。面容豐腴方圓,微向上仰,額間白毫,雙目微闔,隆鼻豐唇,嘴角略帶笑意,大耳垂肩,配掛耳璫,神情平靜而優雅,彷彿沉浸在聆聽佛祖宣講佛法的快樂之中。袒露上身,下著長裙,手足處飾有釧鐲,胸前、腰間配掛連珠式華麗瓔珞,帔帛搭於雙肩彎曲而下,繞過兩手腕對稱搭於身體兩側。雙手於胸前似恭捧供養寶物狀,呈單膝跪於蓮座。蓮座為單層覆蓮,蓮瓣排列規整,畫工精細,彩釉亮麗,具有典型清代宮廷佛像藝術風格。
琺華又稱法華,創於元末,明代中期以後盛行於晉南,為具特殊裝飾效果與獨特民族風格的日用器皿。《南窯筆記》:「法藍、法翠⋯本朝有陶司馬駐昌南,傳此二色⋯用石末、銅花、牙硝為法翠,加入青料為法藍。」法藍、法翠極可能指法華的藍色和孔雀綠色。明清時期,景德鎮御窯場始燒製瓷胎琺華器,其釉色稱「琺華釉」,有琺翠、琺黃、琺藍、琺紫、琺青等多種,色調較之陶胎琺華更加精美,藝術表現力更強。康熙時期瓷胎琺華器燒製相當成功,以茄皮紫釉、孔雀綠釉為代表。本尊像以藍、紫、褐三色琺華釉裝飾,釉彩水潤亮澤,鮮妍悅目,而人物肌膚處露胎,細膩胎質恰如肌膚質感,工藝巧妙精湛,對比韻味鮮明。
供養菩薩是為佛陀宣揚佛法服務的菩薩,常在佛座下方或脅侍菩薩、佛弟子之兩旁,有站姿、坐姿、蹲姿、跪姿等,形象眾多,在供養者中處最高地位。法門寺地宮出土,法門寺博物館庋藏唐〈捧真身菩薩〉(圖一),菩薩單膝跪於蓮台上,是唐懿宗為供養佛指舍利而特別製造,其位階及造形,可為本尊像之例證。本尊供養菩薩刻劃細膩,巧用露胎裝飾,使塑造的人物形象更逼真傳神,流露出高雅秀麗氣韻,帔帛由肩部蜿蜒飄垂而下,以濃郁的寶石藍釉裝飾,更增添幾分端莊古雅之感。
.jpg)
文獻參考
圖一 唐〈捧真身菩薩〉,法門寺地宮出土,法門寺博物館庋藏,
收錄於《盛世皇朝祕寶-法門寺地宮與大唐文物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2010 年,頁 168-169,圖版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