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件拍品於紐約佳士得 1993 年 12月 1 日編號 105 來源封面及內頁
This lot was sold at Christie's New York, 1 December 1993, lot 105
Catalogue cover and lot detail page
.jpg)
本件拍品出版於《Symbols and Rebuses in Chinese Art》, Fang Jing Pei ,2004 年,頁 117
This lot appeared in the publication Symbols and Rebuses in Chinese Art, Fang Jing Pei, 2004, p. 117
羅漢面龐飽滿豐腴,大鼻闊耳,彎眉細長,雙唇微啟,神態自若,目光垂視下方嬉鬧之異獸。身著深藍色僧服,領口翻出白色襯裡,外罩褐色方格袈裟。雙手自然下垂撫膝,右手輕握一柄拂塵,手指圓潤豐滿,指尖纖細。結跏趺坐,下承涼榻,踏前擺放黑色僧鞋。前方有侍者側身站立,身形明顯小於羅漢,五官深邃,禿額捲髮,為異族面容,裸露上身,肩披粉色飄帶,手握孔雀羽扇,下著寬褲,赤足,手臂及腳踝皆配戴釧環。旁有兩隻異獸,頭頂鬃髮及長尾蓬鬆呈綠色,白色身軀,骨骼清晰,趾爪尖銳,呈相互嬉鬧姿態。後方有紅色圍欄,雕樑畫棟極其精緻。遠景以色塊表現嶙峋山岩,營造出深邃幽靜氣氛。整體繪工精緻,用筆細膩,線條婉轉流暢,賦彩雖多,然高雅典麗,不膩不俗。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乃佛陀得法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已了脫生死,證入涅槃,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羅漢畫為中國繪畫史上一門特殊的圖像藝術,屬於道釋人物畫範疇。道釋人物畫在隋唐盛極一時,至宋代,文風稱盛,禪宗亦隆,畫風趨於文學化與賞玩情趣,道釋人物畫也傾向悟道境界之表現,作風野逸,不具形式。前代重視儀表規矩的宗教畫逐漸消失,代之以安適自在的觀音像,或高雅不俗的羅漢畫。而受異族統治的元代,在繪畫構圖上凸破前人窠臼,展現其特殊風貌。
自南宋以來,浙江寧波盛行羅漢、十王像、佛涅槃像等佛畫,於寺院舉行法會儀式時所用。由於彼時中日貿易往返頻仍,大量佛教畫隨之流向日本。京都博物館庋藏元〈羅漢圖〉(圖一)、京都相國寺庋藏南宋 陸信忠〈第九戍博迦尊者像〉(圖二),圖下方陪襯僧人、蠻奴,或龍、虎、鹿等靈異動物,皆用筆精緻、設色濃豔,風格與本作極為類似,可資參考。
細觀本幅元〈羅漢圖〉,在用筆上,和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宋人畫十八羅漢(十五)〉(圖三)極相類似,是繼承宋代院畫風格之作,表現出文人畫的高雅氣質。然在布局方面打破以往既定式樣,下方增加蠻奴和靈異動物,奇拔有趣。背景為室內陳設,湖石、坐席、欄杆等傢俱及擺設均極盡精緻富麗,和羅漢身上的衣紋皆多用濃麗胡彩,施以金、碧、朱、綠、褐等色彩,對比強烈,沿線多施暈染,袈裟格紋上以白粉點綴花草紋樣,細節處的表現一絲不苟,極為精緻華美。整體雖大抵繼承南宋餘韻,卻有超出宋畫所未有之面貌,通幅觀之,結構繁褥,裝飾韻味濃厚,人物合乎適度的寫實性,又保有通俗性,將羅漢「神通自在」表露無遺,實屬難得之佳品。

文獻參考
圖一 元〈羅漢圖〉,京都博物館庋藏
出處:華崗佛學學報第 8 期 《論元代的羅漢畫》,陳清香,1985 年
圖二 南宋 陸信忠〈第九戍博迦尊者像〉(局部),日本京都相國寺庋藏
出處:摘錄自京都相國寺網站
圖三 〈宋人畫十八羅漢(十五)〉,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本件作品出自紐約佳士得1993年,後為集珍齋收藏。方靜沛(Fang Jing Pei),美籍華人醫學博士、精神病學專家。1974年,方博士首次見到安思遠的老師 Alice Boney,Boney 女士鼓勵他收藏中國文房。至1997年,方博士已收藏300餘件中國文房精品,並出版《集珍齋藏中國文房》一書,成為此領域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