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本件拍品出版於《中國玉雕》,香港藝術館,1983 年,頁 162-163,圖版 150
This lot appeared in the publication Chinese Jade Carving, Hong Kong Museum of Art, 1983, pp. 162-163, pl. 150
白玉質,質地細膩,潔白潤澤,局部有雞骨白色鈣化及褐色沁,古韻悠然。鹿伏地仰首,圓眼,雙耳聳立,頭頂雙角後仰,口銜靈芝。頸部收縮,身軀修長飽滿,四肢收於腹下,臀部肥厚,短尾下垂。前方小鹿相依偎,小鹿仰首依靠母鹿,頭頂鹿角呈團狀,陰刻細線交錯形成格紋。母子鹿姿態親暱,充滿孺慕情懷。整體雕工細緻,刀法俐落純熟,形象寫實,雙鹿造形與神情皆表現栩栩如生,維妙維肖。
古人視鹿為仁獸,是伴隨明君、聖人出現之應兆。《瑞應圖》:「天鹿者,能壽之獸,五色光輝,王者孝道則至。」認為鹿為純善祿獸,且與祿諧音,寓意加官進祿、權力顯赫。而鹿與靈芝結合,則有祈福增壽祥瑞之意。玉器中鹿紋題材最早出現於商代,以後各代屢有發展變化,各具時代特徵。其造形豐富多彩,寓意吉祥,體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玉鹿〉(圖一),與本品皆雕琢雙鹿口銜靈芝且相依偎造形;拍場相似之例可參見拍賣於香港佳士得2011年6月1日,編號3561,十八世紀〈白玉雕雙鹿〉(圖二),取雙鹿為主題,寓意美好。細觀本品,刀工圓渾勁健,形象生動,肌肉飽滿,風格寫實,充分展現玉鹿蘊存之剛勁與靈動之態,藝術效果極為精湛。
本件明〈白玉母子鹿〉,出自敏求精舍會員「世德堂」收藏,且曾展覽及出版於1983香港市政局主辦之「第八屆亞洲藝術節-中國玉雕」,來源清晰明確,甚為難得。「敏求精舍」創舍主席胡惠春引用《論語.述而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會員們追求閒情逸致的賞鑑情調。成立於1960年,創會會員共15位,發展至今,成員人數僅40餘位,可見入會資格嚴選精挑之程度。會員多為各界頂尖專業人士,收藏體系莫不博大專精,不但鑑定眼光精準、美感品味高尚,更重視歷史學術研究,影響文博界深遠。

文獻參考
圖一 清〈玉鹿〉,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拍場類似作品
圖二 十八世紀〈白玉雕雙鹿〉,拍賣於香港佳士得 2011 年 6 月 1 日,
編號 3561,成交價 HKD 3,8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