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玉質,色澤清潤,局部有深淺不一褐色沁。駱駝呈跪姿,長頸回首,下顎長鬚,背有雙駝峰,肌肉起伏明顯,長尾擺向臀側,四肢伏臥於腹下,足蹄清晰。整體打磨精細,刀工流暢,駱駝神韻生動而自然,可為陳設亦可作案上鎮物,為文房佳品。
絲綢之路為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紐帶。而素有沙漠之舟美譽的駱駝既為往來商客的坐騎,又是運載商品物資的重要交通工具,亦成為中國藝術品的常見題材。雙峰駱駝原產於中國西北部、蒙古地區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與戈壁沙漠,因其耐寒、耐旱和對高海拔地區的適應力而於中亞長期馴養作馱畜。明代逐漸成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常被作為堅忍、適應力強、任勞任怨和不畏艱險的象徵。以此題材之作如北京十三陵神道,定陵博物院庋藏明〈石駱駝〉(圖一)、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明〈白玉駱駝筆架〉(圖二)及本件明〈青白玉雙峰駱駝〉,可資列證。

圖一 明〈石駱駝〉,北京十三陵神道,定陵博物院庋藏
出處:《定陵(下)》,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年,圖版 5
圖二 明〈白玉駱駝筆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絲綢之路為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紐帶。而素有沙漠之舟美譽的駱駝既為往來商客的坐騎,又是運載商品物資的重要交通工具,亦成為中國藝術品的常見題材。雙峰駱駝原產於中國西北部、蒙古地區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與戈壁沙漠,因其耐寒、耐旱和對高海拔地區的適應力而於中亞長期馴養作馱畜。明代逐漸成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常被作為堅忍、適應力強、任勞任怨和不畏艱險的象徵。以此題材之作如北京十三陵神道,定陵博物院庋藏明〈石駱駝〉(圖一)、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明〈白玉駱駝筆架〉(圖二)及本件明〈青白玉雙峰駱駝〉,可資列證。

圖一 明〈石駱駝〉,北京十三陵神道,定陵博物院庋藏
出處:《定陵(下)》,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年,圖版 5
圖二 明〈白玉駱駝筆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