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瑙半透明質,呈現蜜糖般柔和色澤,水潤光潔,清晰順美。壺圓口,直頸,豐肩,弧壁飽滿,平底。利用瑪瑙天然黑褐色層,俏色巧作靈猴、松針、松果及岩石等通景式浮雕紋樣。一面枝上結松果,松下靈猴仰首凝視遠方,躬身屈膝坐於岩塊上,身軀以細陰線飾毫毛,姿態閒適可愛,一松果似自然脫落手中,營造出「靈猴得子」情景;另面秀枝舒展,松針團簇,密集成蔭,與峭壁相輝映,景色清幽,留白處刻陽文「得子圖」。整體風格秀潤雅致,利用瑪瑙中的天然深黑色層留皮浮雕巧琢與如膏似凍的煙壺地子形成鮮明反差,凸顯出主題紋飾,設計巧妙,藝術巧思令人讚嘆。
蘇州琢玉工藝歷來以技藝精熟、造形新穎著稱。據宋代《吳郡志》載,早在唐、五代時期,蘇州已有琢玉工坊和著名藝人,至元明時期技藝更加純熟。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載:「良匠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發展到清初已至臻完善,其精美絕倫的工藝風格,亦受皇帝讚揚和喜愛,開始傳播於皇家乃至京師。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晚期〈瑪瑙巧作馬上封侯圖鼻煙壺〉(圖一),與本品皆利用瑪瑙材質本身的黑色斑塊加以巧雕,圖紋生動精緻,匠心獨運。細觀本件鼻煙壺,方寸之間構圖舒朗,碾磨俐落,入毫微處更顯雕刻者高超的雕琢功力,極為精妙絕倫,令人動容。
.jpg)
文獻參考
圖一 清晚期〈瑪瑙巧作馬上封侯圖鼻煙壺〉,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鼻煙壺》,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
頁 170,圖版 266
蘇州琢玉工藝歷來以技藝精熟、造形新穎著稱。據宋代《吳郡志》載,早在唐、五代時期,蘇州已有琢玉工坊和著名藝人,至元明時期技藝更加純熟。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載:「良匠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發展到清初已至臻完善,其精美絕倫的工藝風格,亦受皇帝讚揚和喜愛,開始傳播於皇家乃至京師。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晚期〈瑪瑙巧作馬上封侯圖鼻煙壺〉(圖一),與本品皆利用瑪瑙材質本身的黑色斑塊加以巧雕,圖紋生動精緻,匠心獨運。細觀本件鼻煙壺,方寸之間構圖舒朗,碾磨俐落,入毫微處更顯雕刻者高超的雕琢功力,極為精妙絕倫,令人動容。
.jpg)
文獻參考
圖一 清晚期〈瑪瑙巧作馬上封侯圖鼻煙壺〉,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鼻煙壺》,香港商務印書館,2003 年,
頁 170,圖版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