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件作品為冊頁形式,共十四開,每個畫面皆以紅赭畫虯勁梅樹,並於空白處題詩詠梅。每株梅樹姿態各異,枝幹崎嶇蜿蜒,枝椏茂密,朵朵輕盈潔白梅花,或含苞待放,或綻瓣盛開,表現小陽春高枝映白梅的景色,秀麗清雅,富有生機。畫面中題「指畫」,應是溥儒少見以指代筆作畫的作品。畫面中線條粗細、提按及色彩濃淡變化純熟,顯露其對筆墨藝術的精準掌握,藝術造詣極為高深。從作品落款可知,本件作品為溥儒贈與西園先生。西園先生即為愛新覺羅・溥侗,與溥儒同為清皇室後裔,兩人為相差近二十歲的同輩兄弟,然皆在藝術領域頗有成就。
溥儒(1896-1963),姓愛新覺羅,字心畬,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清道光皇帝曾孫,恭親王訢孫子及載瀅貝勒的次子。自幼跟隨宮廷畫家學習書法,臨摹家藏各代名家墨蹟,且深受傳統中國禮教與文化薰陶,集詩、書、畫三絕於一身,在詩文、書畫方面皆有成就。對山水、人物、花鳥、走獸,各種題材皆擅長,繪畫追求文人趣味,以表現他心中的清逸閒雅之意境。1930年代與張大千齊名,被譽為「南張北溥」,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之後移居台灣,與張大千、黃君璧三人,成為台灣畫壇中最傑出的國畫大師,被稱為「渡海三家」。
溥侗(1877-1952),字後齋,號西園,別署紅豆館主。愛新覺羅氏,其父載治是乾隆帝第十一子成親王永瑆之曾孫,過繼給道光帝長子隱志郡王奕緯為子嗣。自幼在上書房讀書,喜收藏金石、碑帖,雅好崑曲與京劇,通曉音律,屬京劇「譚派」權威。1927年任樂律研究所所長,後在清華大學、北平女子文理學院等校教授崑曲。抗日戰爭期間曾在汪精衛政權擔任要職。與張伯駒、張學良、袁克文並稱「民國四公子」。
溥儒(1896-1963),姓愛新覺羅,字心畬,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清道光皇帝曾孫,恭親王訢孫子及載瀅貝勒的次子。自幼跟隨宮廷畫家學習書法,臨摹家藏各代名家墨蹟,且深受傳統中國禮教與文化薰陶,集詩、書、畫三絕於一身,在詩文、書畫方面皆有成就。對山水、人物、花鳥、走獸,各種題材皆擅長,繪畫追求文人趣味,以表現他心中的清逸閒雅之意境。1930年代與張大千齊名,被譽為「南張北溥」,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之後移居台灣,與張大千、黃君璧三人,成為台灣畫壇中最傑出的國畫大師,被稱為「渡海三家」。
溥侗(1877-1952),字後齋,號西園,別署紅豆館主。愛新覺羅氏,其父載治是乾隆帝第十一子成親王永瑆之曾孫,過繼給道光帝長子隱志郡王奕緯為子嗣。自幼在上書房讀書,喜收藏金石、碑帖,雅好崑曲與京劇,通曉音律,屬京劇「譚派」權威。1927年任樂律研究所所長,後在清華大學、北平女子文理學院等校教授崑曲。抗日戰爭期間曾在汪精衛政權擔任要職。與張伯駒、張學良、袁克文並稱「民國四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