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呈插屏式,紅木鐘殼,由機箱、插屏座及底座組成三部分組成,俗稱三托。上部長方形機箱,面板銅鍍金珍珠紋地,其上鏨纏枝蓮紋及「餘昌」二字,正中為三時針鐘;中部為插屏座,鏤雕如意雲紋,線條婉轉流暢;下部是茶几形制的彎腿底座。整體造形如同古代插屏,因而又稱插屏鐘。
清代康、雍、乾時期社會經濟繁榮,長江中下游沿岸城市興起製鐘手工業。據清初劉廷獻《廣陽雜記》記載,明末江寧人吉坦然已能製通天塔鐘,即三層塔形自鳴鐘,江寧一帶製鐘業逐漸興起。蘇州地區在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有鐘錶同業人員公立的《鐘錶義塚碑記》,說明蘇州製鐘業已有相當長久的歷史,且從業人員極多,清末更成立蘇州鐘錶行業公會,此時期以生產插屏鐘為主。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的江南鐘也通稱為蘇鐘,數量不多,但具有代表性,與廣鐘、宮廷鐘齊名。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光緒〈紅木嵌螺鈿插屏鐘〉(圖一),為清晚期蘇州鐘的典型樣式,其造形、裝飾工藝等與本品相似,可資參考。

文獻參考
圖一 清光緒〈紅木嵌螺鈿插屏鐘〉,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收錄於《清宮鐘錶珍藏》,紫禁城出版社,1995 年,頁 83
清代康、雍、乾時期社會經濟繁榮,長江中下游沿岸城市興起製鐘手工業。據清初劉廷獻《廣陽雜記》記載,明末江寧人吉坦然已能製通天塔鐘,即三層塔形自鳴鐘,江寧一帶製鐘業逐漸興起。蘇州地區在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有鐘錶同業人員公立的《鐘錶義塚碑記》,說明蘇州製鐘業已有相當長久的歷史,且從業人員極多,清末更成立蘇州鐘錶行業公會,此時期以生產插屏鐘為主。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的江南鐘也通稱為蘇鐘,數量不多,但具有代表性,與廣鐘、宮廷鐘齊名。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光緒〈紅木嵌螺鈿插屏鐘〉(圖一),為清晚期蘇州鐘的典型樣式,其造形、裝飾工藝等與本品相似,可資參考。

文獻參考
圖一 清光緒〈紅木嵌螺鈿插屏鐘〉,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收錄於《清宮鐘錶珍藏》,紫禁城出版社,1995 年,頁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