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爐銅質,質地堅實,色澤沉穩。上半部呈圓筒形,頂為四方倭角盤面,中央有圓孔可置壺煮水。長筒形身中有凸棱,其下扁圓腹,平底,下承三腿足。正面開二窗,上方菱形小窗,以利通風,扁圓腹部開大窗,為炭之入口,口外如意形平沿,以防止炭灰掉落。外壁採陰線刻技法,通體飾雲龍戲珠紋,凸棱、足蹄等處飾以海濤紋。
陸羽《茶經》「四之器」講述煮茶的器具,其中〈風爐〉載﹕「坎上巽下離於中」、「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風能興火,火能熟水,故備其三卦焉。」風爐是有風孔設備的爐子,用以煮水、煮茶、炙茶。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傳宋劉松年〈攆茶圖〉(圖一),茶桌置放茶器,桌前一風爐,爐火正熾,上置提梁壺燒煮沸水。細觀之,本品造形穩重大器,紋飾華麗,線條刻劃精細,富以生動層次感,隱有取意於陸羽「器以載道,道器並用」的精神。
「古」蘊含古意,高古禮器之意,正如陸羽〈茶經〉云:「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致其圬墁⋯⋯。」取古代銅鼎造形與生活中的實用器物結合,將擬古之風徹底實踐。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明李士達〈坐聽松風圖—〉(圖二),童子於爐前煽火烹茶;明末清初〈銅獸面紋風爐〉(圖三),造形、紋飾取意自商周青銅器,呈現明代復古風潮與文人茶事的相互影響。本件風爐無論是材料與製作、工藝與裝飾,皆非常講究。頂端可置壺,邊套凸棱四方寬平桌面可陳列茶器,器外壁紋飾精緻,線條流暢,鑄造細節精美,展現清代文人雅藝與復古閒情意趣的生活。

文獻參考
圖一 傳宋劉松年〈攆茶圖〉( 局部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收錄於《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畫》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2002 年,頁 35,圖 12
圖二 明李士達〈坐聽松風圖〉( 局部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收錄於同圖一,頁 84,圖 61
圖三 明末清初〈銅獸面紋風爐〉,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收錄於同圖一,頁 188,圖 167
陸羽《茶經》「四之器」講述煮茶的器具,其中〈風爐〉載﹕「坎上巽下離於中」、「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風能興火,火能熟水,故備其三卦焉。」風爐是有風孔設備的爐子,用以煮水、煮茶、炙茶。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傳宋劉松年〈攆茶圖〉(圖一),茶桌置放茶器,桌前一風爐,爐火正熾,上置提梁壺燒煮沸水。細觀之,本品造形穩重大器,紋飾華麗,線條刻劃精細,富以生動層次感,隱有取意於陸羽「器以載道,道器並用」的精神。
「古」蘊含古意,高古禮器之意,正如陸羽〈茶經〉云:「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致其圬墁⋯⋯。」取古代銅鼎造形與生活中的實用器物結合,將擬古之風徹底實踐。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明李士達〈坐聽松風圖—〉(圖二),童子於爐前煽火烹茶;明末清初〈銅獸面紋風爐〉(圖三),造形、紋飾取意自商周青銅器,呈現明代復古風潮與文人茶事的相互影響。本件風爐無論是材料與製作、工藝與裝飾,皆非常講究。頂端可置壺,邊套凸棱四方寬平桌面可陳列茶器,器外壁紋飾精緻,線條流暢,鑄造細節精美,展現清代文人雅藝與復古閒情意趣的生活。

文獻參考
圖一 傳宋劉松年〈攆茶圖〉( 局部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收錄於《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畫》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2002 年,頁 35,圖 12
圖二 明李士達〈坐聽松風圖〉( 局部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收錄於同圖一,頁 84,圖 61
圖三 明末清初〈銅獸面紋風爐〉,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收錄於同圖一,頁 188,圖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