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鈁一對銅質,表面布有銅綠鏽,充盈古意。盤口,口微侈,頸微束,斜肩,四棱腹,腹四面鼓出,下承外撇高圈足。平頂梯形蓋,蓋上有四繫。器壁平素無紋,肩兩側飾對稱鋪首銜環,線條流暢,富有淺浮雕的立體效果。足底有陽文「王」字。
古代酒的品種多,壺的器型各有不同。銅鈁即方形腹壺,用以盛酒漿或糧食,此類方壺約始見於戰國中期,流行至西漢,西漢時始自名為「鈁」。漢代銅鈁承襲戰國晚期與秦制,然圈足高且明顯外撇。青銅壺的製作上起殷商,下至秦漢,隨時代變遷,形制也不斷變化,大體而言,商代壺多貫耳扁圓形;西周壺多長頸、圓腹,有蓋,獸耳銜環;春秋壺多扁圓或橢圓方形,長頸,瑞獸耳,飾蓮瓣紋;戰國和兩漢的壺又出現新特點。本對銅鈁造形簡單大氣,端莊厚重,是漢代早期典型風格。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庋藏西漢〈銅鈁〉(圖一),造形與本品相似,可資參考。
本品原為收藏家O. F. Roberts收藏,並著錄於《Bronze Ritual Vessels of Ancient China》一書,後為美國著名收藏家亞瑟・姆・賽克勒博士之藏品,來源清晰,傳承有序,且為完整帶蓋的一對銅鈁,甚為珍貴難得。

文獻參考
圖一 西漢〈銅鈁〉,西漢南越王墓出土,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庋藏,收錄於《西漢南越王墓文物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 年,頁 104-105,圖版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