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玉質,渾厚溫潤,色澤柔美含蓄,器表光潤。全器以圓雕、鏤雕及陰刻等技法雕琢駱駝造形。駱駝臥伏狀,尖耳向後貼服,大眼圓睜,鼻翼噴張,鼻樑挺直,厚唇微啟,長頸回首,下顎與駝峰相連,頸部淺浮雕長片狀鬃毛,順勢分向兩側。身軀厚實圓潤,背部隆起雙駝峰,四足健壯伏臥腹下,足蹄清晰可辨,臀後長尾捲起,與頸部肌肉相連,尾巴末端毛髮以陰刻細線表現,細密整齊。今北京十三陵神道,定陵博物院庋藏明〈石駱駝〉(圖一),其雙峰駝造形、神情及技法,與本品極為相近,可資參考。細觀之,本件墨玉駱駝材質細膩,色澤瑩潤,造形飽滿厚實,雕工靈巧,動物神情、動態表現活靈活現,置之文房陳設,充盈別樣情趣。
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既是商客坐騎,也是托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駱駝有兩種,單峰駝原產於阿拉伯地區;雙峰駝原產於中國西北部、蒙古地區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與戈壁沙漠,因其耐寒,耐旱和對高海拔地區的適應力而於中亞長期馴養作馱畜。明清時期逐漸成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常被作為堅忍、適應力強、任勞任怨和不畏艱險的象徵。玉雕單峰駱駝之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玉駱駝〉(圖二);雙峰駝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明〈白玉駱駝筆架〉(圖三)及本件明或更早〈墨玉雙峰駱駝〉。

文獻參考
圖一 明〈石駱駝〉,北京十三陵神道,定陵博物院庋藏,收錄於《定陵 ( 下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年,圖版 5
圖二 清〈玉駱駝〉,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收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香港商務印書館,2004 年,頁 112,圖版 92
圖三 明〈白玉駱駝筆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又比對這三件駱駝雕工技法,可看出明顯差異。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玉駱駝〉(圖二)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明〈白玉駱駝筆架〉(圖三),以淺而秀雅的雕法,眼部皆於線條匯聚處凸起菱形眼,神情溫馴,紋飾細膩,無強烈凹凸變化,技法較貼近明末至清時期,追求文靜秀雅的效果。本品線條俐落挺拔,眉目炯炯有神,並注重神態之傳達,細部刻劃一絲不苟,駱駝肌肉起伏明顯,形象遒勁生動。其選用的玉材光澤感強,碾工遒勁,磨工精潤,顯露元代玉器的遺風。

拍場類似作品
圖四 明〈黃玉駱駝〉,拍賣於北京翰海2015年11月29日,編號2657,成交價RMB 3,450,000
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商隊絡繹不絕,駱駝既是商客坐騎,也是托運物資的工具,被稱為「沙漠之舟」。駱駝有兩種,單峰駝原產於阿拉伯地區;雙峰駝原產於中國西北部、蒙古地區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與戈壁沙漠,因其耐寒,耐旱和對高海拔地區的適應力而於中亞長期馴養作馱畜。明清時期逐漸成為工匠喜愛的表現題材,常被作為堅忍、適應力強、任勞任怨和不畏艱險的象徵。玉雕單峰駱駝之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玉駱駝〉(圖二);雙峰駝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明〈白玉駱駝筆架〉(圖三)及本件明或更早〈墨玉雙峰駱駝〉。

文獻參考
圖一 明〈石駱駝〉,北京十三陵神道,定陵博物院庋藏,收錄於《定陵 ( 下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年,圖版 5
圖二 清〈玉駱駝〉,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收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下)》,香港商務印書館,2004 年,頁 112,圖版 92
圖三 明〈白玉駱駝筆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又比對這三件駱駝雕工技法,可看出明顯差異。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玉駱駝〉(圖二)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明〈白玉駱駝筆架〉(圖三),以淺而秀雅的雕法,眼部皆於線條匯聚處凸起菱形眼,神情溫馴,紋飾細膩,無強烈凹凸變化,技法較貼近明末至清時期,追求文靜秀雅的效果。本品線條俐落挺拔,眉目炯炯有神,並注重神態之傳達,細部刻劃一絲不苟,駱駝肌肉起伏明顯,形象遒勁生動。其選用的玉材光澤感強,碾工遒勁,磨工精潤,顯露元代玉器的遺風。

拍場類似作品
圖四 明〈黃玉駱駝〉,拍賣於北京翰海2015年11月29日,編號2657,成交價RMB 3,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