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尊菩薩像為犍陀羅風格的石雕作品,菩薩神態沉靜,長捲髮,寬額潤面,眉骨高聳,呈現深目、高鼻、薄唇的西方面孔,耳垂寬長,神情凝定端詳。圓形頭光,軀幹厚實,肩背寬闊,袒露右胸,天衣流暢寫實,希臘羅馬式披袍,衣褶厚重,刻紋細膩。因時間久遠,菩薩頭光有缺,手、足均已殘,然從衣著裝飾,顯見應為當時貴族盛行之裝扮。其華貴特徵帶有西方太陽神阿波羅的風采,顯示出受希臘雕像的影響。釋迦菩薩便是出生於貴族之家,此菩薩像或為悉達多太子成佛前的菩薩裝扮。中台山博物館庋藏犍陀羅一至三世紀〈石造菩薩立像〉(圖一),造像風格與本品相似,可資參考。
犍陀羅,是梵語 Gandhāra 音譯。位於巴基斯坦西北部的白沙瓦與阿富汗東北邊境一帶,地處印度與中亞、西亞交通樞紐,為東西方文明的交通要道。犍陀羅是古印度十六列國之一,曾為古波斯帝國的一部分,阿育王曾派佛教徒來此傳播佛教;西元前二世紀,希臘人於此建國;西元一世紀,大月氏人建立貴霜王朝,定都犍陀羅一帶,故犍陀羅文化結合古波斯、古希臘、古印度與中亞草原文化的精華。其造像結合佛教文化和希臘文化,仿照希臘羅馬雕刻神像的手法,以西方人體寫實形式雕刻佛像,成為獨特的藝術風格。
犍陀羅造像有別於藏傳與明清造像,以擬人化的細膩雕刻,表現出上古時代精巧的技法工藝。本尊造像雕工純熟,人物造形比例和諧完美,栩栩如生,實為石雕佛像中的經典之作。
.jpg)
文獻參考
圖一 犍陀羅一至三世紀〈石造菩薩立像〉,中台山博物館庋藏,摘錄自中台山博物館網站
拍場類似作品
圖二 健陀羅地區 二至三世紀〈灰片彌勒菩薩〉,拍賣於紐約佳士得 2017 年 12 月 13 日,編號 183,成交價 HKD 750,000
犍陀羅,是梵語 Gandhāra 音譯。位於巴基斯坦西北部的白沙瓦與阿富汗東北邊境一帶,地處印度與中亞、西亞交通樞紐,為東西方文明的交通要道。犍陀羅是古印度十六列國之一,曾為古波斯帝國的一部分,阿育王曾派佛教徒來此傳播佛教;西元前二世紀,希臘人於此建國;西元一世紀,大月氏人建立貴霜王朝,定都犍陀羅一帶,故犍陀羅文化結合古波斯、古希臘、古印度與中亞草原文化的精華。其造像結合佛教文化和希臘文化,仿照希臘羅馬雕刻神像的手法,以西方人體寫實形式雕刻佛像,成為獨特的藝術風格。
犍陀羅造像有別於藏傳與明清造像,以擬人化的細膩雕刻,表現出上古時代精巧的技法工藝。本尊造像雕工純熟,人物造形比例和諧完美,栩栩如生,實為石雕佛像中的經典之作。
.jpg)
文獻參考
圖一 犍陀羅一至三世紀〈石造菩薩立像〉,中台山博物館庋藏,摘錄自中台山博物館網站
拍場類似作品
圖二 健陀羅地區 二至三世紀〈灰片彌勒菩薩〉,拍賣於紐約佳士得 2017 年 12 月 13 日,編號 183,成交價 HKD 7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