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音瓷塑,通體施白釉,釉色溫潤細膩,再以紅、綠、黑、黃等色彩描繪。尊像為留有虯髯的男相觀音,髮鬚捲曲,髮色漆黑,頭戴風帽,頂安化佛,面容豐潤,柳眉纖細,挺鼻,嘴邊蓄鬍,表情靜穆和悅,睿智而深沉。僧帶垂落耳下,袒露前胸,胸飾瓔珞,外罩斜襟大衣,腰間繫帶著長裙,線條流暢細膩。右手輕搭於屈起右膝,左手扶撐於石座,左腿自然下放踩踏蓮花,自在坐於岩座,神情超脫有安逸之感。今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文物保管所庋藏金〈紅綠彩送子觀音坐像〉(圖一),與本品題材相似,坐姿呈水月觀音特有的「如意坐」,台坐下方皆彩繪花草圖樣,富有草原民族生活氣息。
早期印度佛教,菩薩多以男性身分出現。在中原佛教造像中,自唐代後就少見男相觀音,造像多為秀美女性形象。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種應化身,可依問道之人的身分不同而化現男身、女身、帝王身、婆羅門身,甚至可變化為樵夫牧豎等身形之說法。本尊觀音整體造形富有神韻,釉色光亮,色彩濃郁,豔而不燥,彩繪線條明快生動,風格清新灑脫,無論是形象的塑造還是對服飾的描繪,皆反映出女真族與漢族文化交融的事實,呈現當時磁州窯工匠精湛的工藝水準。
磁州窯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因當時佛教盛行,而出現許多佛、菩薩、力士等題材塑像,寄託人們對喜慶與吉祥之祈願。本尊造像以紅綠彩瓷技法,為金代後期風格,此時期女真統治者及貴族生活趨向奢侈豪華,裝飾風格濃烈多彩,匠師們在剔刻、劃花、珍珠地等基礎上,吸收傳統書畫藝術技法,表現更加多元自如,加上草原出身的女真族對黃、綠色彩情有獨鍾,再融合漢人對紅色的偏愛,繽紛色料與潔白釉色相輝映,顯得富麗活潑。
.jpg)
文獻參考
圖一 金〈紅綠彩送子觀音坐像〉,1973 年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汽車隊工地出土,
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文物保管所庋藏,摘錄自峰峰礦區文物保管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