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直口,溜肩,垂腹,橢圓形圈足,配珊瑚蓋。以透明玻璃為基底,清透光澤,潔淨光素,雙肩及腹套紅玻璃,去地浮雕,肩兩側仿竹節式出脊,腹兩面橢圓水滴形,紅色飽滿鮮豔,在透明地子的映襯下極為鮮明嬌豔,整體紋飾簡約別致,套色協調柔美。配有一透明紅玻璃橢圓形煙碟,煙碟透明玻璃為底,碟壁滲紅色,如水墨潑灑,潔淨優美,相映成趣。赤朱大紅向為中華文化所喜愛的顏色,本組煙壺與煙碟有喜慶好兆頭隨身之含意,以此形式相似之例,參見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藕粉地套紅玻璃出脊鼻煙壺〉(圖一),可資參考。
「鼻煙」之所以稱為「煙」,或可說因其「體輕如煙」,清代著名醫藥學家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便把鼻煙列為中藥之一,指出:「西洋出鼻煙,上品為飛煙,稍次則為鴨頭綠色,厥味微酸,謂之豆煙,紅色為下。」這種源自西方的鼻煙,以發酵煙葉細末調香而成,既是當時宮廷與王公貴族之間抗疲醒腦的舒心良方,也是旅行便攜、居家賞玩愛不釋手的時尚單品。將其放置在桌几或榻上,吸著鼻煙且欣賞著鼻煙壺,是屬於清代的獨特意境。

文獻參考
圖一 清乾隆〈藕粉地套紅玻璃出脊鼻煙壺〉,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一鼻煙壺》,香港商務印書館,
2003 年,頁 50,圖版 74
「鼻煙」之所以稱為「煙」,或可說因其「體輕如煙」,清代著名醫藥學家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便把鼻煙列為中藥之一,指出:「西洋出鼻煙,上品為飛煙,稍次則為鴨頭綠色,厥味微酸,謂之豆煙,紅色為下。」這種源自西方的鼻煙,以發酵煙葉細末調香而成,既是當時宮廷與王公貴族之間抗疲醒腦的舒心良方,也是旅行便攜、居家賞玩愛不釋手的時尚單品。將其放置在桌几或榻上,吸著鼻煙且欣賞著鼻煙壺,是屬於清代的獨特意境。

文獻參考
圖一 清乾隆〈藕粉地套紅玻璃出脊鼻煙壺〉,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一鼻煙壺》,香港商務印書館,
2003 年,頁 50,圖版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