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聲賦》出自宋代文學家歐陽修,駢散結合,詞采講究,是宋代文賦典範。作於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歐陽修時年五十有三,任開封知府。雖仕途順遂身居高位,然在官場長期的歷練使他看盡政治鬥爭等人生百態。回首往事,不免產生鬱悶心情,便以「悲秋」為主題,抒發人生苦嘆。
全文以「秋聲」為引,從草木被風摧折的悲涼,延伸到人的憂愁困思,感嘆出「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從對自然景物的觀察,到與童子對話並自我反思,借秋聲表達出不必悲秋、恨秋,而應自我反省,藉此抒發作者難有所為的鬱悶,以及自我超脫的渴望。全文立意新穎,語言清麗而富於韻,脈絡清晰,文勢一氣連貫而又曲折變化,節奏有張有弛,由自然轉到社會人生,從而演繹出超然物外的領悟。
本件作品以草書寫成,墨色濃潤,乾溼掌控自如。藝術家縱橫揮灑,奔放自如,筆勢連綿而氣酣墨暢,有一氣呵成之勢。整幅作品在結構上打破字與行間的單體關係,每字筆畫都是富有生命的線條,筆力蒼勁厚重,參差錯落,粗細交相呼應,下筆深沉,行筆迅捷,字間多連貫,不失章法韻致,當為祝允明有感於此賦內容,觸發內心感動的精采長篇巨作。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號枝山、枝指生或枝指山人,明代長洲人。弘治五年舉人,授興寧令,遷應天府通制,未幾致仕。善詩文,與徐禎卿、唐寅、文徵明並稱「吳中四才子」,尤工書法,博取前代諸家,楷、行、草書皆擅,又與文徵明、王寵並稱「吳門三家」。有「無所不學,無所不詣」之譽,晚年以狂草最引人注意。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祝允明〈雜書詩帖〉局部(圖一),便是其晚年竭平生感悟所書,書法嬌邁翻騰,大起大落間只覺古雅恢弘之氣,風格韻味與本品相似,可資參考。
祝氏創作本件書法時年五十九歲,正值其書法藝術的成熟階段,草書飛動流暢,既有顛張醉素之勢,又可見其學黃庭堅功力之深,用筆結字富於變化,在隨意揮灑中自有規矩可尋,狂而不亂,情濃勢足,樸拙沉勁而又不失流麗多姿。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祝允明〈書七言律詩〉局部(圖二),與本品同為祝氏晚年之作,章法參差錯落,上下左右呼應,顧盼連成一氣,將草書表現力推上嶄新高度。
祝允明於卷末寫道,本作為已卯(1519)年,和文徵明、唐寅、湯子重外出遊覽,夜晚在山莊聽見唧唧蟲聲,有感而發之作。本作經過流傳,有明代文學家陳鎏題跋,表示祝允明的書法堪稱明朝第一人,字體結構規矩有度,抒放自如,如此珍品值得代代收藏。
佳作再經流傳,成為羅朝漢先生收藏。卷末跋鈐有羅朝漢鑑藏印與私印,題簽處題字及二枚私印,可知本件作品於庚申(1920)年重新裝裱。經過數年時光,輾轉流傳成為著名收藏家龐耐女士(Alice Boney,1901-1988)收藏,於卷首與卷末分別鈐有「龐耐珍藏」、「龐耐心賞」鑑藏印。作品流傳有序,先後由多位知名收藏家珍藏,最後成為芝加哥亞洲傳統藝術博物館藏品,今能再次面世,甚為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