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質,清透光潔,潤澤凝白。器分蓋與身,蓋呈橢圓隆起,頂端圓雕寶鴨為鈕。寶鴨圓眼,喙上翹,頭頂羽冠上捲,身姿肥滿,羽翼末端捲起,姿態憨厚可愛。器身呈長方形,頂部中央橢圓形孔,與蓋子母口相合,內部掏膛勻稱,打磨細膩。孔前後各以高浮雕、陰線刻技法飾獸面,獸大眼闊鼻,粗眉上捲,形象獰奇。一端有流,流嘴邊沿陰線刻回紋一周,嘴下高浮雕、陰線刻抽象獸面。後端光素,打磨細滑。兩側面刻有回紋錦地,其上飾羽翼,造形古拙。底部飾三層長方台階式重疊,下承四足。
仿古之風始於宋代,當時文人熱衷於通過古器物考證古代典章制度,且以好古來增添文房清趣,興起以銅、瓷、玉等材質仿製古器物的風氣。好古傳統發展到清乾隆朝更盛極一時。乾隆帝熱衷收藏,加之平定回部後掌握和闐玉料的來源,為仿古玉器的製作創造有利條件。乾隆仿古意在抵制時下流行的豔俗風格,建立正統的審美取向。故取法三代,師從古典,乾隆帝特令著有《西清古鑑》,使匠人摹時有法可依。
本件水注便依循《西清古鑑》,漢〈鳩首匾壺〉(圖一)為藍本,取精美白玉為材,造形上加以巧思變化,摹古而不泥古,極具新意。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水晶獸形匜式水注〉(圖二),與本品造形皆以古代銅器為本,然加入工匠自身的理解、經驗與想像,創造出別具心裁的玉器佳品。另拍場相似之例可參見香港佳士得2018 年11 月28 日, 編號3014, 清乾隆〈青白玉仿古瑞獸紋觥〉(圖三),同為清代摹古創新之佳品,可資參考。

文獻參考
圖一 欽定四庫全書-西清古鑑、卷二十二.漢〈鳩首匾壺〉
出處:《景印擒藻堂四庫全書薈要》,世界書局, 1986 年,頁 243-627
圖二 清〈水晶獸形匜式水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三 清乾隆〈青白玉仿古瑞獸紋觥〉,拍賣於香港佳士得 2018 年 11 月 28 日,編號 3014 ,成交價 HKD 625,000
仿古之風始於宋代,當時文人熱衷於通過古器物考證古代典章制度,且以好古來增添文房清趣,興起以銅、瓷、玉等材質仿製古器物的風氣。好古傳統發展到清乾隆朝更盛極一時。乾隆帝熱衷收藏,加之平定回部後掌握和闐玉料的來源,為仿古玉器的製作創造有利條件。乾隆仿古意在抵制時下流行的豔俗風格,建立正統的審美取向。故取法三代,師從古典,乾隆帝特令著有《西清古鑑》,使匠人摹時有法可依。
本件水注便依循《西清古鑑》,漢〈鳩首匾壺〉(圖一)為藍本,取精美白玉為材,造形上加以巧思變化,摹古而不泥古,極具新意。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水晶獸形匜式水注〉(圖二),與本品造形皆以古代銅器為本,然加入工匠自身的理解、經驗與想像,創造出別具心裁的玉器佳品。另拍場相似之例可參見香港佳士得2018 年11 月28 日, 編號3014, 清乾隆〈青白玉仿古瑞獸紋觥〉(圖三),同為清代摹古創新之佳品,可資參考。

文獻參考
圖一 欽定四庫全書-西清古鑑、卷二十二.漢〈鳩首匾壺〉
出處:《景印擒藻堂四庫全書薈要》,世界書局, 1986 年,頁 243-627
圖二 清〈水晶獸形匜式水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拍場類似作品
圖三 清乾隆〈青白玉仿古瑞獸紋觥〉,拍賣於香港佳士得 2018 年 11 月 28 日,編號 3014 ,成交價 HKD 6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