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黃玉質,淺黃色澤,質地細潤,上端受沁呈鷄骨白色,餘帶有深淺不一褐色沁。卮體呈圓筒形,直口,平底,下承三蹄足。口沿及近足處各嵌青銅一周,青銅鎏金和卮壁平齊,鎏金表面紅、綠銅鏽漸層分布自然,帶有端莊瑰麗之質,工藝之巧令人讚嘆。卮腹壁上下各隱起一道寬帶紋,其上琢刻連續勾連雲紋,兩兩相互對稱,線條婉轉流暢。上寬帶局部沾黏銅鏽,寬帶紋之間滿飾排列整齊的乳丁,渾圓凸起,飽滿勻稱,並作陰線勾連排列成勾連雲紋,規整精緻,別具巧思。相似範例可見1983 年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趙眛墓出土,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庋藏西漢前期〈銅框鑲玉卮〉(圖一),其鑲青銅鎏金以及玉以壓地浮雕乳丁並運用細陰線琢刻成連續勾連雲紋的技法,與本件玉卮極為類似,可資參考。
卮,古代盛酒器,流行於戰國和兩漢時期,主要有玉卮、漆卮、銅鑲卮等材質。《史記.項羽本紀》中有「賜之卮酒」,《漢書.高帝紀》:「上奉玉卮為太上皇壽」,玉卮在當時屬名貴酒器。古代的卮主要由蓋和卮體組成,今安徽省巢湖市博物館庋藏西漢〈玉卮〉(圖二)與本件漢〈黃玉嵌銅鎏金勾連雲紋三足卮〉均無蓋,然原本無蓋,抑或是有蓋然被毀壞,已不得而知。本件玉卮全器施以壓地浮雕及粗細陰線結合技法,刀工鋒利挺拔,工藝精湛,具戰國遺風。其典雅造形、巧妙構思、精美紋飾和精雕細琢,代表漢代玉器雕琢技術的最高水平,亦堪稱漢代玉雕器皿中之珍品。
.jpg)
文獻參考
圖一 西漢前期〈銅框鑲玉卮〉,1983 年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庋藏
出處:《中國出土玉器全集- 11 廣東》,科學出版社, 2005 年,頁 139
圖二 西漢〈玉卮〉,安徽省巢湖市北山頭西漢墓出土,巢湖市博物館庋藏
出處:《中國出土玉器全集- 6 安徽》,科學出版社, 2005 年,頁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