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以降龍菩薩為主題,於麻紙上以工筆重彩表現。菩薩男相,方頭大耳,五官深邃,眉間白毫,鬚髮濃密,有頭光。上身袒露,肩披帔帛,下著寬褲,腰間繫帶。布料上繪有繁複雲紋等裝飾,衣折富有層次。右手自然下垂搭膝,左手置於胸前結說法印,姿態柔美,呈自在坐姿。下承四爪青龍,龍姿昂揚富有神采。身後平台處置有香爐、經書等佛具。四周綠草如茵,茶花、梅花自岩石間竄出枝椏,後方老樹參天,氣勢凜然。整體構圖嚴謹,敷色華美,將菩薩慈悲神態及道場靜謐莊嚴氣氛表露無遺,令人觀之氣定神閑,心念安穩。
降龍羅漢即「慶友尊者」,名為難提密多羅,意為慶友。相傳古印度有惡龍王名為波旬,那竭國人受其盅惑,信奉邪教仇視佛教,四處焚毀寺廟、殺害僧人,並將掠奪來的佛經藏入龍宮。後由慶友尊者施展法力降服龍王,取回佛經,佛教得以再次在世間流傳。慶友尊者圓寂時,將十六大阿羅漢的法名和住址告知弟子,而成流行於世的《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唐以後佛教界為讚揚慶友的功德,將他列為第十七羅漢,位居玄奘之前。
降龍羅漢即「慶友尊者」,名為難提密多羅,意為慶友。相傳古印度有惡龍王名為波旬,那竭國人受其盅惑,信奉邪教仇視佛教,四處焚毀寺廟、殺害僧人,並將掠奪來的佛經藏入龍宮。後由慶友尊者施展法力降服龍王,取回佛經,佛教得以再次在世間流傳。慶友尊者圓寂時,將十六大阿羅漢的法名和住址告知弟子,而成流行於世的《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唐以後佛教界為讚揚慶友的功德,將他列為第十七羅漢,位居玄奘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