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銅鑄加彩製成,面龐方圓飽滿,額際高廣,彎眉與鼻脛相連,眉間白毫,目光下斂,相容和煦。頭戴華美寶冠,冠中化佛,髮繒於耳後飛揚呈U型。為十二臂形象,主臂於胸前結彌陀印,兩臂向上舉托日、月摩尼珠,其餘的八臂分別如扇形展開,自上而下分別持鈴、杯、無憂樹枝、經卷、經篋、蓮枝、珠、淨水瓶等法器。體態端正,身著漢式雙肩袈裟,胸前配飾瓔珞,腰繫束帶,繫結於腹下,結帶自然下垂貼腿。雙腳並立,下承單層覆蓮座,蓮瓣挺拔,排列規整,增添整體莊重之感。細觀之,局部殘留紅、綠彩,可想見其原始華麗樣貌。
今四川大足北山第136號窟的南宋〈日月觀音〉(圖一),其多臂造形為五代、兩宋時期佛教造像中常見題材,最上一對手臂各持日月輪,日輪代表:「為眼暗無光明者」、月輪代表:「為患熱毒病求清涼者」,可資參考。本尊像整體造形大方,局部加彩漆金,袈裟衣帶、裙襬邊緣鏨出細膩的蓮花圖紋,技術精湛,流露高貴與典雅氣質,為漢地所鑄佛教風格造像。
今四川大足北山第136號窟的南宋〈日月觀音〉(圖一),其多臂造形為五代、兩宋時期佛教造像中常見題材,最上一對手臂各持日月輪,日輪代表:「為眼暗無光明者」、月輪代表:「為患熱毒病求清涼者」,可資參考。本尊像整體造形大方,局部加彩漆金,袈裟衣帶、裙襬邊緣鏨出細膩的蓮花圖紋,技術精湛,流露高貴與典雅氣質,為漢地所鑄佛教風格造像。
![]() |
文獻參考 圖一 南宋〈日月觀音〉,四川大足北山第 136 號轉輪經藏窟主像右壁造像,收錄於《中國雕塑觀音》, 中國古籍出版社,1994 年,頁 34,圖版 34 拍場類似作品 圖二 明〈銅觀音〉,拍賣於中國嘉德 2013 年 11 月 16 日,編號 5450,成交價 RMB 805,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