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質,細膩致密,溫潤晶瑩,帶有褐色沁。碗侈口,鼓腹,圈足。碗內光素,打磨平滑。腹部外側飾對稱四道扉棱,扉棱間減地陽文飾雲雷紋,線條雕琢細致,棱角分明,刀法俐落。圈足外壁亦有四道扉棱與腹部呼應。整體造形古樸,仿自商周青銅器「簋」而略有變化,獨具匠心。
簋,為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圓形器皿。《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實之陳之。」漢.王符《潛夫論.讚學》:「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蠶繭之絲耳。」
清代玉器發展空前繁榮,且因帝王受宋以來文人「尚古」觀念影響,玉器品味偏重古樸文雅。倡言「仿古」,向古器物取樣,作為新製玉器形制、紋飾的藍本,時代風格強烈而鮮明。如商晚期〈玉簋〉(圖一)造形、紋飾與本品相似,為仿古之藍本,可資參考。
簋,為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圓形器皿。《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實之陳之。」漢.王符《潛夫論.讚學》:「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蠶繭之絲耳。」
清代玉器發展空前繁榮,且因帝王受宋以來文人「尚古」觀念影響,玉器品味偏重古樸文雅。倡言「仿古」,向古器物取樣,作為新製玉器形制、紋飾的藍本,時代風格強烈而鮮明。如商晚期〈玉簋〉(圖一)造形、紋飾與本品相似,為仿古之藍本,可資參考。
![]() |
文獻參考 圖一 商代晚期〈玉簋〉,河南省安陽市婦好墓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庋藏 出處:《中國出土玉器全集 5 -河南》,科學出版社, 2005 年,頁 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