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質,厚實堅密,光澤細潤。器分蓋與身兩部分,蓋略呈覆斗貌,兩側鏤雕夔龍,作向下俯衝之姿。瓶呈橢圓形體,平口,長頸豐肩,頸兩側鏤雕雙夔龍耳,圓腹下漸收,下承外撇長方形圈足。為加強裝飾效果,瓶側壁淺浮雕對稱夔龍,延伸至腹邊近足處,肩及腹下兩側置相對應高浮雕夔龍及瑞獸首,前後呼應,生動傳神,更添古樸風韻。
本件蓋瓶造形充滿濃郁異域色彩,是源於遼代扁壺之創新作品,今遼寧省博物院庋藏遼〈黃釉印花穿帶扁壺〉(圖一),穿帶繞壺體兩側至圈足,可作本品風格比對的參考依據。
扁壺,是古代陶瓷器中的一種特殊器形,尺寸一般不大,裝飾常見胡人、獅子等異域色彩的圖案,兩側有雙耳或四耳,以便穿繩提拿或攜帶,其造形或從遊牧民族盛水的皮囊壺演變而來。明清瓷扁壺最早出現於永樂、宣德時期,造形有抱月瓶、蒜頭口綬帶扁壺和雙耳背壺等器形,這類瓷扁壺又成為清代玉器模仿對象。然從馬背上的實用器皿到中原文人墨客們書桌上閒遠悠思的雅玩,從粗獷的美到內斂含蓄,頗具空間感和清遠之意韻,令人玩味不盡。細審本品形制規整,結合挖膛、透雕、淺浮雕等多種工藝製作,構圖極為講究,圖案紋飾對稱協調,布局勻衡,極為精彩。
本件蓋瓶造形充滿濃郁異域色彩,是源於遼代扁壺之創新作品,今遼寧省博物院庋藏遼〈黃釉印花穿帶扁壺〉(圖一),穿帶繞壺體兩側至圈足,可作本品風格比對的參考依據。
扁壺,是古代陶瓷器中的一種特殊器形,尺寸一般不大,裝飾常見胡人、獅子等異域色彩的圖案,兩側有雙耳或四耳,以便穿繩提拿或攜帶,其造形或從遊牧民族盛水的皮囊壺演變而來。明清瓷扁壺最早出現於永樂、宣德時期,造形有抱月瓶、蒜頭口綬帶扁壺和雙耳背壺等器形,這類瓷扁壺又成為清代玉器模仿對象。然從馬背上的實用器皿到中原文人墨客們書桌上閒遠悠思的雅玩,從粗獷的美到內斂含蓄,頗具空間感和清遠之意韻,令人玩味不盡。細審本品形制規整,結合挖膛、透雕、淺浮雕等多種工藝製作,構圖極為講究,圖案紋飾對稱協調,布局勻衡,極為精彩。
![]() |
文獻參考 圖一 遼〈黃釉印花穿帶扁壺〉,遼寧省博物院庋藏 出處:《中國陶瓷全集 9 -遼.西夏.金》,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0 年,頁 109 ,圖版 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