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以金澆鑄而成,低首端立,馬首飽滿,豎耳鼓目,鼻孔撐大,張嘴咬牙,似正喘息。頸部數縷鬃毛順勢披散而下,身軀肌肉起伏,線條圓潤,表現出馬的肥碩與健壯。背上飾有馬鞍,短尾上捲,形象生動逼真,做工細膩,身軀及馬鞍皆鏨刻精細花紋,紋飾華美富麗,格調高雅。整體黃金亮麗的光澤相得益彰,且造形雖小,卻有盡致之態,令人頓感驚豔。
中國採掘黃金始於夏朝,盛於唐代,每件巧奪天工的金銀器傳世之作,都凝聚古人的智慧與靈感,更透出朝代的繁華與發展。金銀器設計主要取材於權貴現實生活或活動場面,如《明皇雜錄》曾詳細記載李隆基用舞馬祝壽的情節;開元年間,宰相張說《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聖皇至德與天齊,天馬來儀自海西。腕足徐行拜兩膝⋯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
明《格古要論》及《天工開物》謂金品:「七青、八黃、九紫、十赤」,當時已瞭解黃金與其它金屬熔融後,成色產生的差異。唐代,赤金含金量約90%,而金銀合金的含金量僅約30%。本品含金量高達75%,成色極佳,施以精湛工藝化為華美的馬形藝術品,蘊含著歷史與文化價值,隱隱散發奪目光芒。
中國採掘黃金始於夏朝,盛於唐代,每件巧奪天工的金銀器傳世之作,都凝聚古人的智慧與靈感,更透出朝代的繁華與發展。金銀器設計主要取材於權貴現實生活或活動場面,如《明皇雜錄》曾詳細記載李隆基用舞馬祝壽的情節;開元年間,宰相張說《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聖皇至德與天齊,天馬來儀自海西。腕足徐行拜兩膝⋯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
明《格古要論》及《天工開物》謂金品:「七青、八黃、九紫、十赤」,當時已瞭解黃金與其它金屬熔融後,成色產生的差異。唐代,赤金含金量約90%,而金銀合金的含金量僅約30%。本品含金量高達75%,成色極佳,施以精湛工藝化為華美的馬形藝術品,蘊含著歷史與文化價值,隱隱散發奪目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