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像紅銅鑄造,採見肉鎏金技法製成瑪爾巴尊者,胎體厚重,光澤沉穩。尊者面龐飽滿,額際高廣,雙目低垂,嘴角內斂含蓄,慈祥安寧,似在沉思悟道,形象生動寫實。身著藏式交領袈裟,外搭披肩,衣緣鏨刻花卉紋,胸前佩戴瓔珞。身形壯碩,腹部圓凸,雙手自然下垂置於膝前,全跏趺坐於蓮台上,仰蓮瓣重重交疊,上緣鏨精美連珠紋,形制華美。
尊者體型規整高大,採北京宮廷造像中「見肉泥金」工藝進行,以「鎏肉不鎏衣」之法製作,僅頭部與手部鎏金,金水濃厚,光彩熠熠,與紅銅色形成鮮明對比,權衡合度,工藝精湛。整體刻劃流暢,衣緣鏨刻精細,氣韻沉穩,應為大型寺廟所供奉造像佳品。
瑪爾巴本名卻吉羅珠(Chökyi Lodrö),即「法智」之意,先後赴印度三次、尼泊爾四次,法嗣於那洛巴,將完整教法帶回西藏,為西藏後弘期重要的譯經家,將時輪金剛等密法傳入西藏,是噶舉派創始者。
尊者體型規整高大,採北京宮廷造像中「見肉泥金」工藝進行,以「鎏肉不鎏衣」之法製作,僅頭部與手部鎏金,金水濃厚,光彩熠熠,與紅銅色形成鮮明對比,權衡合度,工藝精湛。整體刻劃流暢,衣緣鏨刻精細,氣韻沉穩,應為大型寺廟所供奉造像佳品。
瑪爾巴本名卻吉羅珠(Chökyi Lodrö),即「法智」之意,先後赴印度三次、尼泊爾四次,法嗣於那洛巴,將完整教法帶回西藏,為西藏後弘期重要的譯經家,將時輪金剛等密法傳入西藏,是噶舉派創始者。